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大皖新聞”,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你就買這條,面得很。”“甜不甜呢?”“買回去擱擱,會又面又甜。”……
菜市場賣南瓜的老奶奶極力推薦我買下那條滿身“白霜”的老南瓜。
擱擱是吾鄉的口頭語,就是放一放,放置一段時間。愛吃南瓜的人都知道,滿身“白霜”的南瓜口感很面,如果再將其藏在某個角落擱一段時間后,南瓜體內的水分會慢慢變少,糖分就會漸漸增多,南瓜的口味就完美了——又面又甜,人人愛吃。這就好似練功之人,在流了許多汗水之后便有了很深的功夫。因此,從秋擱到冬的南瓜就沒有不甜的了,也因此,冬至吃的南瓜粑粑也才格外香甜,備受青睞。
山芋與南瓜的脾性差不多。
在吾鄉,山芋又被叫做芋頭。初收的芋頭,尤其是白心芋頭,若是弄破了皮,就會流出濃稠的白色漿液,這樣的芋頭淀粉含量高,吃起來像板栗,鄉下人會說:面得噎死人。這樣的“板栗芋頭”不要急著吃,得擱擱,于是就統統地放進了芋頭窖子里。芋頭窖子就是專門儲藏芋頭越冬的地洞,一般都是在室內較隱蔽的地方鑿挖的,約三米深,口小肚子大,洞口僅容一人出入,越往下越粗大。因為窖子里冬暖夏涼,擱在里面的芋頭不僅不會腐爛,而且擱了一段時間后,芋頭的淀粉慢慢轉化為糖分,這便是芋頭收漿——原先的白色漿液不見了,這時候拿出來烀熟最好吃,軟糯甜香,十分可口。
需要擱擱的還有柿子。
七月的核桃八月的梨,九月的柿子紅了皮。不管枝頭上的柿子有多紅艷,即使變軟了,摘下來還是不能直接吃——澀嘴。柿子脫澀的方法有很多,有用溫水浸泡脫澀的,有抹上白酒脫澀的,有埋在谷糠里“焐熟”的,也有將其與蘋果共放脫澀的。而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擱擱,將紅了皮的柿子采摘回來,然后將柿蒂一律朝下(接地氣)一排排地單層碼放在地面上,不管不顧大約一個禮拜,那些原先的“硬漢子”們就一個個都服軟了。吾鄉有句歇后語:老太太吃柿子——專挑軟的捏。這時候小心翼翼地拿起一枚軟乎乎的柿子在手上,揭開柿蒂,輕輕地撕掉外皮,再撮嘴一吸,滋溜一聲,軟軟的柿子汁肉滋潤好吃還降秋燥。
擱擱就能變甜,這是南瓜、山芋、柿子們的共性。不知咋的,突然就想到了打坐——閉目盤膝而坐,調整氣息出入,不想任何事情。打坐既可養身延壽,還可開智增慧。譬如柿子曾在枝頭成天蕩秋千,肯定是野慣了,就像瘋玩了一個假期的學生,在臨近開學前收收心一樣,得把柿子們擱擱,經過一番“閉關禪修”之后,它們便安靜地把野性沉淀了下來,個個仿佛從靜修中得了某些秘密的道行——知道了要把最美的甜味奉獻出來。倘若是與蘋果一起擱擱的柿子,大約是“近朱者赤”吧,抑或是得到了得道高人——蘋果的點撥,柿子們開悟會更快——蘋果味甘,柿子也變甜了。
一周之內,柿子們就完成了脫澀變甜。相比之下,南瓜像佛陀——需要在菩提樹下經過七七四十九天修定而“開悟”;如果把芋頭窖里的芋頭比作禪宗初祖達摩——在少室山面壁了九年,才最后開悟的話,這好像夸張了點,不過不越冬的芋頭似乎很難香甜的。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