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樹上的知了一叫,天氣就逐漸熱起來了。天氣一熱,家家戶戶就把納涼的物件找了出來。
席子。席子有兩種,一種是竹篾做的,叫篾席;一種是燈芯草做的,叫燈草席。席子頭年秋涼時捆成一卷,耖在屋梁上,現在得用梯子夠或用長叉將它們挑下來。將篾席拿到水塘里漂洗,席子浸了水,浮浮沉沉,一窩小鰷條蜂擁來去,卻棲了一兩條到席子上。鰷條細長,黑眼青脊白肚。
塘埂很寬,草長樹茂。洗凈的竹席就地晾曬,太陽落山時收回家。
父母睡的席子半舊,毛藍士林布縫了一圈寬邊,原先青黃的竹篾泛起了褐紅的光澤,摸上去滑滑的,涼涼的。有一年,這床席子破了一個洞,被老鼠咬的,篾匠師傅走村時補好了,不過,修補的地方篾片顏色淺,一眼就能看出那個大大的破洞。
祖母只睡燈草席。草席子用溫水擦拭兩遍,樹蔭下篩幾縷陽光就夠了。燈芯草是空心的,草席子經水就軟了。
有一年,我們村辦了一個藺草廠,織出的席子細密雅致,邊角用墨綠色絲線繡著梅、蘭、竹、菊等圖案,還能折疊,像藝術品。這種藺草席全部出口,效益極高。于是,村村戶戶開荒種藺草。我家也引來草種,種了幾畝地。廠里只收干藺草,分級論價。藺草長壯、色澤深綠,以風干者為優等品,價錢不菲,余者為次。
割藺草正是六月心。露水還沒退去,我們就挎著鐮刀出門了。蚊叮蟲咬不算,藺草太高了,稍不留意就戳到人的臉,一會兒工夫,臉上臂上腿上劃出許多道血痕子。衣衫濕了干、干了濕,結了一層鹽霜。氣溫高,鮮草一焐就爛,須趕早挑回家篩撿,黃、短、細、軟的要剔除。漿藺草。這活只能是父親做。石灰窖子已起好,石灰漿嗆人,得戴著帽子口罩,藺草完全浸透后方可撈起暴曬,驕陽下一天翻四五次。干透了,捆好,聚齊后即售。藺草回潮是賣不出去的。
那個夏天,我們姊妹得到了一床繡著蘭花的藺草席。
扇子。蒲葵扇子鄉人一律稱之芭蕉扇,有大小之別,一毛錢一把。芭蕉扇不僅取風納涼,也驅趕蚊蟲。走在烈日底下,扇子舉過頭頂,還可遮陽,所以家家戶戶幾乎人手一把。村里放露天電影,姑娘媳婦老人更是扇子不離左右。
新買的葵扇色澤微綠,有股淡淡的清香。扇邊的篾絲會脫線,祖母便找出色布滾一圈花邊。祖母針腳極好,使得這個尋常物什精細了許多。嬸嬸家八九個小孩,爭扇子時就鼓嘴憋氣,機靈的便在扇面上歪歪扭扭寫上自己的名字,抑或畫一片樹葉貼幾個小人。我祖母細致,說新扇把會硌疼我們姊妹的手,都給它削光磨平。
葵扇結實,愛惜點可用二三夏,即使舊得不堪,鄉人也不輕易丟棄,鍋灶間、生爐子可以用來助火。隔壁芳姨病懨懨的,一把破扇常年放在煤爐旁,爐子上坐著吊罐,用來煨草藥。
胡四爺與眾人不同。胡家住在村西頭,家里自幼抱養一個小丫頭,長大后給四爺做了童養媳。那媳婦白凈、俊俏、爽利,農活也做得不輸男人。胡家四爺極高大,在省城的一家大飯店作一名廚子。三伏天,莊稼漢歇涼時大都光著膀子,胡四爺周周正正穿一身香云紗衫褲,手里搖一柄折扇,折扇上的畫是課本中看到的萬里長城,而且萬里長城是畫在金紙上的!胡四爺往往擦黑時分從村西頭走往村東頭。這時,多半人家一天的農活已收工,搬了竹床,家人圍坐吃粥納涼。遠遠看見一個挺胸疊腹邁著八字步的人,不緊不慢地走著,人們就曉得,胡四爺到他的胞弟家串門子來了。風一吹,他的輕薄的香云紗衫就拂動起來,風若再大一點,他顧不上搖扇子,反復撫他梳得溜光的頭發。胡四爺身上是有香味的,促狹鬼們只要嗅到胡四爺一股沖鼻子的香氣,就偷偷扭脖伸舌頭:大人還抹花露水?
胡四爺是個有意思的人。
小時候,還有一種蒲草扇。桃形,略精細,柔軟不耐糙,鄉人多不用。
帳子。沒有蚊帳的夏天是不行的,因為蚊蟲太多了,有時能形成個小“漩渦”。有一種黑身白紋的花蚊子,叮到哪里就會拱起一塊紅疙瘩。我祖母總在日落前擦凈席子,驅走蚊蟲,掖好蚊帳。晚上睡覺,忽聽到嗡嚶之聲,又鉆進來幾只。我們一骨碌爬起來,端來煤油燈,燈罩口對準蚊子,噗嗤輕輕一聲,空中蹬幾下腿,蚊子掉進燈罩里了,噗嗤再掉一個。
天氣晴好時,我們央求祖母將帳子綁到涼床上,夜晚睡在外邊多有意思。夜闌人靜,繁星如水,村莊睡著了,大牯牛睡著了,貓兒狗兒睡著了。四周黑魆魆的,只有螢火蟲一閃一閃,昆蟲們不知疲倦地演奏一曲曲田園交響樂。
“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祖母搖著芭蕉扇,我們卻慢慢睡著了。第二天早晨,涼床邊緣落了一層露水,帳子也被夜露打濕了。
帳子難洗。鄉下有諺語“七月半蚊子金剛鉆,八月半蚊子死一半。”梧桐葉落,大雁南飛時,母親開始拆洗蚊帳。在木盆里放些肥皂粉,將帳子浸泡后,穿上膠鞋踩。我們興高采烈地赤腳踩泡泡,污漬灰塵踩凈了,才拿到池塘里過水。帳子經水太沉了,只好揉成一團擱在石頭墩子上用棒槌捶。晾干后的帳子隨風飄舞,像鼓起的白色風帆,是小孩子們躲貓貓的好地方,大人看到,免不了挨上幾巴掌抑或一頓申飭。
舊日的席子、扇子、帳子,伴隨著人們度過漫長的農耕時代,逐漸湮滅在歲月的塵埃里。
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有獎征集新聞線索,可以是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一經采用將給予獎勵。
報料方式:新安晚報官方微信(id:xawbxawb),大皖新聞“報料”欄目,視頻報料郵箱(baoliao@ahwang.cn),24小時新聞熱線:0551-62396200。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