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田野,農事繁忙。躬耕者,除了莊稼人,還有考古人。
每年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春分時節見分曉。
3月22日,202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正式公布。山東沂水跋山遺址群、福建平潭殼丘頭遺址群、安徽郎溪磨盤山遺址、湖北荊門屈家嶺遺址、河南永城王莊遺址、河南鄭州商都書院街墓地、陜西清澗寨溝遺址、甘肅禮縣四角坪遺址、山西霍州陳村瓷窯址、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遺址入選。
去年,全國265項主動性考古發掘項目系統開展,1367項基本建設考古項目有序實施。評委說,入選202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項目,是過去一年田野考古工作的突出代表。
回到田野之上,是回到故事的開始。
安徽郎溪磨盤山遺址,坐落于皖南最大的湖泊——南漪湖的東岸,北側的郎川河溝通長江水系和環太湖水系,使得該遺址處于重要地理節點上。
遺址的發掘,填補了長江下游文明化進程研究的地域空白。
磨盤山遺址發掘現場
為什么下此結論?因為田野上層層的“無字地書”,正在不斷“解碼”。
“在長江下游,凌家灘人是首先走上文明化道路的先鋒隊。”當下,多數學者認為良渚文化玉器文明的形成與凌家灘文化有密切的關系。
而郎溪磨盤山遺址出土的大量蛇紋石玉璜與凌家灘遺址表現出強烈的一致性,同時在太湖南北形成相同的此類玉璜文化圈,從而為古國時代第二階段——良渚古國的誕生,準備了“一統”的條件。
從凌家灘到良渚,磨盤山遺址很可能是這條線路上的重要節點,可成為探討崧澤文化圈和良渚文化形成的重要參考。
崧澤文化陶豬尊
從現代耕土層向下到達古老文化層,考古學是一門通過實物資料去研究人類歷史的學科,其中最主要的研究途徑就是通過田野考古的發掘調查獲得文物資料,這是考古工作的重要環節,也是重大考古發現的基礎。
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如何解讀?
典籍,無法覆蓋一個民族全部的記憶。田野之上,一粒谷、一個罐、一處墓穴、一座城址,都是被溫柔敦厚的土地小心呵護著的“實證”。
這一層層“無字地書”,與典籍一樣,等待世人去深度閱讀。
如何閱讀?這場立于同一片田野的古今對話,會圍繞怎樣的話題?
躬身厚土,探尋根本與源流。
比如磨盤山遺址,是長江下游地區少有的延續時間近4000年的中心性聚落。在近4000年漫長時光里蹣跚前行的先民,要應對氣候變化,要抵御自然災害,但是這里依舊生生不息。
人類的起源與擴散,文明的起源與發展,往往立足于土地,發端于“農事”,發展至“國事”。
山東沂水跋山遺址群,構建起山東地區舊石器文化發展時空框架,是東北亞地區舊石器時代中晚期階段的重大考古發現。
福建平潭殼丘頭遺址群,體現了中華文明兼具大陸性和海洋性,深化了對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史前人群,利用海洋資源以及史前農業文化,向東南亞島嶼地區擴散歷程的認識。
湖北荊門屈家嶺遺址,揭露一座屈家嶺文化大型禮制性建筑,填補了中國建筑史的空白;發現依勢而建、規模龐大的史前水利系統,是迄今發現最早且明確的水利設施之一。
河南鄭州商都書院街墓地,展現了早商時期高等級貴族喪葬規制的文化面貌,標志著早商文明發展的新高度,彰顯了商代王都豐富的文化內涵……
河南鄭州商都書院街墓地出土的部分青銅器
縱然滄海桑田,不誤深耕沃土。因為這片土地,承載了中華文明行進的全過程。向大地最深處追尋,向歷史最遠處眺望,中華文明史的脈絡如何,信而有證的文明之源藏于何處?
不斷出現的考古新發現,以鮮活而厚重的成果,生動呈現了泱泱中華的悠久歷史和博大文明。
那么躬耕者是誰?是文明的創造者們。(安徽時評)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