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3月22日,202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結果揭曉,分別是:山東沂水跋山遺址群,福建平潭殼丘頭遺址群,安徽郎溪磨盤山遺址,湖北荊門屈家嶺遺址,河南永城王莊遺址,河南鄭州商都書院街墓地,陜西清澗寨溝遺址,甘肅禮縣四角坪遺址,山西霍州陳村瓷窯址,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遺址。
磨盤山遺址的發掘單位是南京大學和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項目負責人是南京大學歷史系副教授趙東升。
據介紹,磨盤山遺址位于安徽省郎溪縣飛鯉鎮新法村,坐落于皖南最大的湖泊——南漪湖的東岸。遺址可與長江水系、環太湖水系連通,正處于古代文化東傳西遞、南來北往的重要地理節點上。遺址于20世紀70年代因開掘新郎川河而發現。1981、1985、2003和2008年進行了幾次調查和復查,確定為一處新石器時代—商周時期的遺址。2015年和2016年南京大學聯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進行了兩次發掘,并于2023年進行了第三次發掘。
勘探表明現存遺址區域分為東西兩塊,總面積約60000平方米。三次發掘均選擇在西側的遺址核心區進行,發掘面積共1625平方米,其中2023年度發掘500平方米。發現了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良渚文化、錢山漾文化、夏商和西周—春秋時期的連續文化堆積,并發現一處崧澤文化時期的土臺墓地。
玉璜
三次發掘共清理墓葬342座,其中崧澤文化墓葬就有320座;房址77座,大部分為馬家浜文化晚期;灰坑163座,大部分為夏商時期。出土可修復遺物4000余件,包括陶器、石器、玉器、銅器、瓷器、硬陶器、原始瓷器等。
趙東升教授在匯報時介紹,磨盤山遺址是一種新的區域文明模式,這里獨特的地域環境和資源,造就了磨盤山人開放、包容、平等的品質,使磨盤山遺址成為古國時代文明中心的典型代表。可以看出社會存在分工,已出現初步的階層分化;社會普遍富足,“商業化”氣息濃郁,普遍豐富且規格化的隨葬品;生計方式多元;多元文化融合;藝術氣息濃厚,琢玉、制石等手工業工藝非常高超。
磨盤山遺址的發掘具有怎樣的價值和意義?據介紹,磨盤山遺址是皖南地區迄今發現和發掘的唯一一處先秦時期保存較為完好、面積較大、文化內涵豐富、文化譜系明確的代表性遺址。遺址延續時間長,譜系完整,是長江下游地區少有的連續時間近4000年的中心性聚落,可為長江下游地區的文化演進提供典型范例。對于探究該地區以及整個長江下游史前社會復雜化、文明化進程,青銅時代的中原化進程,認識多元一體中華文明在皖南地區的演進方式具有重要價值。
大皖新聞記者 曹慶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