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安徽凌家灘遺址最近有點“忙”,吸引30多位國內“大咖”前來支招、與北京大學簽約……考古發掘、遺址公園建設、申遺工作齊頭并進。記者11月30日了解到,在考古方面,最新的發掘成果可以證明一處大型人工營建的凌家灘文化時期祭祀遺存的存在;申遺方面,凌家灘遺址已經完成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項目的申報工作,正等待世遺“預備隊”最新名單的揭曉。
祭祀坑外圍又有新發現
11月29日,一場專家咨詢會在位于含山的凌家灘遺址公園進行,來自國內文物考古學界的30多位“大咖”齊聚這里,為凌家灘“把脈”。當然,專家們此行最關心的還是凌家灘考古發掘的進展如何。
在凌家灘遺址墓葬區的西側,就是2023年度的發掘區。記者了解到,2021年至2022年度,考古人員主要對祭祀坑本體進行發掘清理,周邊僅發掘5-10米范圍,顯示祭祀坑西側存在石子鋪墊遺跡,延伸出發掘區。
2023年對祭祀坑西側北側區域進行外擴發掘,就是為了對祭祀坑遺存依托的石塊層及其祭祀坑西側平地關系進一步了解。
“在祭祀坑西側北側外擴區的中西部覆蓋較厚的宋明清時期墊土,大約有0.5到2米,之下為凌家灘文化時期堆積。”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一室主任、凌家灘遺址考古發掘現任領隊張小雷介紹說,大體分三層,分別是含有紅燒土顆粒灰褐土層、石子層和較純凈的紅褐土層。其中石子層位于祭祀坑外圍,且向西呈斜坡狀分布,石子區域應為凌家灘先民堆筑的大型祭祀活動場所。
同時,在祭祀坑西側發現有石子膏泥層遺跡,南北寬15米,東西長60米,厚1.5米。大體分兩層,上部含大量石塊,下部主要為青白粉紅色膏泥,粘性較強。在局部膏泥層底部發現有薄薄的草木灰層,包含有凌家灘文化時期陶片。“推測石子膏泥層遺跡可能是通往祭祀區的通道或者是大型祭祀區臺基的組成部分。”張小雷說。
11月29日,國內專家學者實地考察凌家灘考古發掘。
新發現不斷完善凌家灘文化內涵
凌家灘遺址自1987年以來共開展14次發掘,先后入選1998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和中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并被納入“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國——長江下游區域文明模式研究”兩大國家重點課題。
考古發掘的不斷深入,將不斷完善凌家灘的文化價值和內涵。
張小雷告訴記者,通過本次發掘,考古人員進一步了解到在凌家灘祭祀墓葬區的西側崗地緩坡處及西側平地區域,存在一處人工營建的超大型祭祀遺存,極大拓展了他們對遺址祭祀墓葬區范圍及全貌的認識,為復原凌家灘先民的祭祀禮儀過程及精神信仰提供了科學考古材料。
此次專家咨詢會的專家之一,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歷史學部主任、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首席專家王巍多年來一直關注凌家灘遺址考古發掘進展。
在今年初凌家灘遺憾落選“2022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時,王巍曾解釋,有的考古項目還在持續進行,并顯示出很重要的跡象,可能還會有更清晰的脈絡呈現,比如凌家灘還有些工作要持續做。
而再次來到凌家灘遺址現場,看到考古發掘最新進展,王巍說:“現有的跡象,越來越增進我的信心。”他認為,超大型祭祀禮儀遺存及行為,體現了凌家灘先民強大的社會組織能力,對中華文明起源、形成演進路徑與內在機制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對于良渚早期國家產生深刻影響。“凌家灘遺址考古很可能實證中華5000多年文明,并且把中華文明從良渚能夠證明的5000年,提早到5500年,意義非常重大。”
凌家灘申遺向前邁進一步
考古發掘有了新進展,凌家灘遺址的多學科綜合研究、遺址公園建設、申遺等工作也在同步進行。
就在專家們齊聚凌家灘的前一天,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含山縣凌家灘遺址公園管理處,與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共同簽署了《凌家灘遺址考古綜合研究項目合作協議》。三方將聯合開展凌家灘遺址考古綜合研究,包括加強團隊建設,聯合申請考古項目,共同開展植物考古、玉石器科技分析、年代學等綜合研究和資料整理,撰寫學位論文,建立考古實踐基地、開展遺產保護利用等。
同時,與南京大學、山東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等大學及科研機構聯合開展的凌家灘遺址環境考古、紅燒土科技分析等多學科綜合研究也將進一步深化。
備受關注的凌家灘遺址申遺工作,也向前邁進了一步。
記者了解到,目前,凌家灘申遺文本修改稿及《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項目申請表》均已報送國家文物局,正在等待最新的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的揭曉。
那么,凌家灘能否順利進入世遺“預備隊”?各方都在為此努力。為了推進凌家灘申遺,馬鞍山成立了申遺工作領導小組,成立工作專班,不斷完善申遺工作推進機制。當地還擬投資建設基于GIS的大遺址保護和監測預警系統,建設遺產監測中心,負責遺產區各要素點的遺產監測工作,完成22平方公里1:500遙感測繪圖,為遺址申遺階段工作提供科技保障。
大皖新聞記者 吳碧琦
編輯 張思平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