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預制菜逐漸進入大眾視野。目前,廣州連鎖餐飲使用預制菜的比例,已經達到了80%以上。不過,中消協發布上半年受理的投訴顯示,位居前列的一類投訴就是:外賣、堂食中使用了預制菜卻沒有告知顧客。中消協表示,預制菜菜品標識不詳細,外賣、堂食中使用預制菜未告知,消費者知情權、選擇權受到損害。(8月7日河北交通廣播)
因為方便快捷,餐飲企業使用預制菜,省略了買菜、洗菜、切菜、烹制等煩瑣過程,提升了效率,降低了成本,且可以對掌勺廚師放低要求,這沒什么毛病。不過,消費者對預制菜的投訴不少,知情權、選擇權受到損害,應當引起餐飲企業及其行業協會、監管部門的關注。
預制菜進入餐飲企業,是食客們始料不及的。味覺敏感、對餐飲服務挑剔的食客,有的要求菜肴更辣一點、口味更重一些,希望能品嘗到滿足個人口味的美食,不難理解。他們在餐飲企業吃到的是預制菜,事前卻沒有被明示告知,味覺上不滿足,心理上有落差,認為商家的服務打了折扣。
但餐飲企業使用預制菜,沒有事先聲明或告知消費者,也不為過。目前,不僅法律尚未要求餐飲企業一定要明確告知消費者是不是使用了預制菜,而且國家對預制菜也缺乏統一的定義、標準。消費者能夠接受預制菜,或者詢問時,經營者未故意隱瞞,餐飲企業使用預制菜就沒有問題。但消費者要求不得使用預制菜,經營者仍使用預制菜,或故意隱瞞事實,就難免有侵犯消費者權益之嫌。
對預制菜及餐飲企業使用預制菜等,餐飲業協會應制定出臺相應的標準。一方面明確預制菜的定義、范疇、分類,對預制菜的制作要求、衛生要求、運輸要求、貯存要求、保質要求等制定相應的標準;另一方面,對餐飲企業使用預制菜是否需要主動告知顧客,或以什么形式告知顧客,明確相應的操作規范或邊界,以免餐飲企業左右為難。
對預制菜方面的法律空白,消協、行業監管部門等應提出積極意見和合理化建議。預制菜加工、制作的安全性,現有法律不乏規定,其他亟待填補的法律空白,需要有關方面積極探討,盡快行動,修訂完善有關法律。
市場是最好的裁判。預制菜與方便面一樣是一種“大路貨”,餐飲企業如果僅僅成為預制菜的“二傳手”,終非長久之事,更非待客之道。
作者:卞廣春(2022年8月8日 新安晚報 2版)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