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劉冬,2013年參加工作,現任安徽省靈璧縣公證處副主任。從事公證工作以來,劉冬堅守公證為民、服務為民的職業理念,嚴格依法為群眾辦理各類公證。2021年,劉冬前往西藏自治區對口支援,工作結束后被山南市司法局評價為“政治可靠,工作優秀”。劉冬常說,為民公證、解決群眾需求是個人價值的體現。
劉冬(左起第二個)
開展“公證+鎮政府+合作社”模式
從2015年開始,劉冬便在安徽省靈璧縣用實際行動助力鄉村振興。他向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記者介紹,其公證工作主要集中在服務鄉村,尤其是鄉村產業扶貧。“我們有20 多個鄉鎮、開發區,基本上每個地方都有3到5家合作社,一共有100多家。”目前已有70多家合作社經過公證,劉冬接手的公證超過600件。
“鄉鎮政府把扶貧資金投入合作社,讓其進行產業升級,分紅交給向鄉鎮政府,還用于轄區內壯大村子、增加脫貧戶的收入等。”劉冬告訴記者,靈璧縣的產業主要是種植業和養殖業,從合作社申請專項資金到資金到賬后的產業發展,其中許多環節都需要公證,以保證資金合法不流失,切實幫助當地產業。
為此,劉冬開展了“公證+鎮政府+合作社”模式,事前主動對接鎮政府、合作社提供法律咨詢、建議、起草相關文件;事中開通“綠色通道”,優先幫助有緊急需求的企業;事后每半年回訪一次,了解資金使用、分紅情況及產業發展。
2022年4月,靈璧縣眾幫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向劉冬尋求幫助。“他是養殖奶牛、黃牛的,疫情期間合作社的產業生產停滯不前,需要資金注入來購買設備、牛羊品種和發放人員工資等。”經過實地考察,劉冬了解到合作社的基本情況并提交報告至鄉鎮政府,僅兩天時間合作社便拿到了公證書。目前該合作社發展良好,規模進一步擴大。
“我們每次走訪入戶時,都會和他們打成一片,他們如果有公證需要,也會第一時間想到我們。”劉冬這樣形容自己和當地村民的關系,而這份信任得益于他的工作熱情和辦事效率。
成為首批援藏公證員 兩個多月辦理公證200余件
2021年7月,劉冬前往西藏自治區山南市司法局支援公證工作。“當時省司法廳下發一個文件,我看到后就立刻想去西藏支援。”劉冬說,在安徽省司法廳的指派和自身意愿的驅使下,經過報名、體檢、政治考核,他順利成為了首批援藏公證隊伍的一員。
然而援藏工作伊始并不順利。劉冬介紹,山南市下轄1個市轄區,11個縣,面積7.93萬平方公里,人口數量近40萬,全市僅有一家公證處,3名公證員,公證法律服務資源緊缺。除此以外,普遍在4000至5000米的高海拔也讓劉冬經歷了劇烈的高原反應。劉冬回憶,“剛去的時候反應特別大,心里也受不了,通過一個星期的調整才能逐漸適應。”
調整好狀態的劉冬迅速開展公證工作,積極了解全市公證處的基本情況、當地社情民意、宗教政策和人民生活習慣等,解決當地有關金融貸款、委托繼承等類型的公證問題。由于地廣人稀,實地考察難度增大了不少,“當地都是高原山路,比較難走,一天才能到,第二天辦理手續,基本上三天我們才能回來。”
兩個多月的時間,劉冬主動為山南市公證處的發展進言獻策,為公證人員答疑解惑;參加日常值班、辦理各類公證200余件;起草各類法律文書150余份,下鄉調查核實10余次。援藏工作結束后,山南市司法局評價劉冬“政治可靠,工作優秀”。
從自身經驗出發撰寫網絡賦強公證論文
網絡賦強是賦強公證的轉型和升級,通俗來講是指將公證由傳統的線下辦理轉變為向線上辦理模式,通過互聯網數字簽名技術、活體識別技術和網絡視頻通信等技術實現線上申請公證并上傳有關材料,經由公證員在線審核后出具相關文書。
撰寫論文的靈感來源于去年的援藏工作,劉冬告訴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記者,“援藏的實際感受是辦理公證非常不便,往往需要當事人往返多次。而現在網絡很發達,包括人體識別技術也已經很成熟了,我感覺應該發展這項技術。”
于是,劉冬以此為課題,用3個月的時間撰寫了《論互聯網金融債權網絡賦強公證的合理化進路》,該論文于今年1月被司法部評為全國二等獎。“現在很多沿海城市比較好的公證處現在已經開始網絡賦強公證了,我們也想發展下這方面。”
提及從事公證工作多年的感受,劉冬的語氣里有幾分感慨,“今年是我工作的第9年,到明年就是第10年了。公證處就是為民公證,只要群眾有需求,我們就幫助他們解決問題,這也是自我價值的實現。”
康世新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汪艷(受訪者供圖)
編輯 彭玲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