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呲呲呲……”在安徽德順公司的汽車修理車間內,有著多名身著統一制服的工人正在忙碌,他們有的拿著工具對一輛拆卸開的汽車零件敲敲打打,有的熟練地操作機器進行修理,有的拿著圖紙核對參數。作為企業的負責人,張敬宏一邊巡視著車間內工作情況,一邊向記者介紹起了自己從汽修工人開始的那段經歷。
圖中穿黃衣服者為張敬宏。
歷練匠心 業精于勤
1992年,高中未畢業的張敬宏,為了躲避農村過早婚姻的風俗,從固鎮縣來到了蚌埠市區,由于當時的他沒什么一技之長,為了營生,他先后在飯館做過勤雜工,在建筑工地干過體力活,在鋁合金裝修店做過裝修工作......張敬宏不停嘗試,直到找到了自己真正感興趣的事——汽車修理。“我的父親是個石匠,專門給村子里磨豆腐的磨盤進行打磨。我的姑父是一個拖拉機修理工,拖拉機在當時的農村是個稀罕物,所以在我們那一片常常有其他村甚至其他鄉鎮的人來找他維修機子。我在修車時經常能回憶起姑父替大家修拖拉機的場景,他在我的心中是帶著光環的,他們二位讓我覺得成為一名技師是非常光榮的事。”張敬宏這樣向記者介紹他選擇成為一名汽車修理工的原因。
有了一定的積蓄后,張敬宏正式回到蚌埠,在張公山公園附近的一家小汽車修理部當學徒。不甘落人后,其他同事不愿意做的最臟最累的活兒,他都盡力去做。最辛苦的一次,由于修車的顧客比較多,張敬宏連續工作了三天。在對一輛大貨車的發動機進行修理時,張敬宏累到躺在車下就睡著了。后來到了飯點,維修部的老板和工人叫張敬宏吃飯時,才發現了他。天道酬勤,當時,張敬宏就秉持著“多學多做一定能收獲更多”的信念,決心為自己拼出一個好未來。
圖中穿黃衣服者為張敬宏。
搶抓機遇 勇立潮頭
“機會,永遠是留給有準備的人。”1999年,當維修鋪轉型做起了別的生意,當時已經有了好幾年修理經驗的張敬宏就及時抓住了機會,勇敢邁出了人生轉型的第一步。他拿出了自己所有的積蓄,盤下了修理鋪,自己既做技師又做老板。“我后來也帶了徒弟,我經常跟他們說,要把客人的車當做自己的車去修,不能讓他們花冤枉錢。時間一長,很多客戶都成為了我的朋友,修理鋪的名聲也就這樣傳開了。”憑借著之前積累的經驗和人脈,修理鋪穩扎穩打;又憑借著精湛的維修技術和貼心的服務態度,生意越做越好。
在2001年,原來的修理鋪所在房屋要拆遷,借著這個契機,張敬宏將維修鋪擴大建成為連城汽車修理廠。這對張敬宏來說是跨越式的一步,在這個過程中,廠里的技師也在張敬宏的帶動下,技術上追求精益求精,客戶需求為導向,為客戶精準解決問題。
采訪中,張敬宏打開手機微信向記者展示了他和一位已經有了十幾年交情的老顧客的聊天內容,這位顧客說道,他仍保留著張敬宏創業十周年的紀念冊,并表示這是滿滿的回憶。真誠、貼心、溫暖的待客態度也為幾年后的連城汽車銷售服務有限公司打下了最初的企業文化基礎。張敬宏介紹:“在一步步壯大的過程,也讓我發現從技師到企業管理完全是兩個概念,我開始向比我做得好的同行企業討教,有人就建議我做品牌的售后維修站,學習品牌的企業管理模式。綜合考慮了當時的汽車市場,我向江鈴品牌汽車申請做其在蚌埠的售后維修站。”
以德興企 強基固本
江鈴汽車作為世界五百強企業,僅憑借當時張敬宏手頭上的資金申請其售后服務站是遠遠不夠的。“我是一個不喜歡把錢存起來的人,我總是在想著如何投資。那時候只有十萬元,申請售后服務站需要一百萬元。四處湊錢、找合作伙伴,當時是很多親戚朋友的支持才成就了我。”張敬宏說道。跟隨著江鈴汽車在企業經營、管理、文化方面的一路成長,有了質的變化,才有了現在的4S店。
“每一步的成功都是踩在九十九步的困難之上。”張敬宏告訴記者,他也曾在創業后一無所有,但是最壞的結果不過是重頭再來,而那時的他比十幾歲離家時“富有”多了,所以沒有什么害怕的。“我對我父親說,再給我十年時間創業,失敗了我就再用十年還債。朋友們也會笑稱我是一個‘不倒翁’,我覺得是有點像。我會失敗,但我不會倒下。”張敬宏幽默的說道。
立業先立人,“懂得感恩”給張敬宏帶來了滿滿的幸福感。因此,他愿意將公司的原始股份分給優秀的員工,開創了很多企業家沒有嘗試過的管理方式。在張敬宏的眼中走到哪里都不能缺少團隊,他始終愿意將自己的技術、經驗,包括獲得的成就與團隊分享。同時,當張敬宏在行業里獲得不錯的成績時,他也愿意和同行分享,看到同行遇到相同難題,他總是積極主動伸出援助之手,助力行業更好地發展。“幫助別人,成就自己。”是他整個采訪中重復最多的一句話。
未來,對于團隊發展,張敬宏想為其培養更多的人才,選出一個接班人,對那些跟著他奮斗多年的伙伴最后也有一個好的交代。作為蚌埠市龍子湖區政協委員、蚌埠市汽車服務行業協會副會長的他,對于個人和家庭,張敬宏告訴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記者,著眼于海南自貿區的政策,將轉戰海南,最晚在2025年將在海南成立公司,開始新事業的投資。每一個階段有每一個階段的方向,他將繼續堅守初心,敬業精業,在這條路上一直走下去。
劉呂晴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李勇
編輯 張大為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