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民以食為天”,這句話道出了吃的重要性。改革開放四十年,老百姓的餐桌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一句話,過去是吃飽就行,現在是要吃得好,而且要吃得養生、吃得科學,主張八分飽,營養搭配均衡。
第一階段:吃得飽,喜歡吃肥肉沾沾葷腥
金大媽 1962 年出生于池州市,如今正在合肥幫忙帶孫子。提起飲食的變化,她一下就打開了話匣子:“最明顯的變化,肯定就是原來吃不飽、吃不好;現在想吃什么就能吃什么,還不敢多吃了。”
金大媽的一句話,其實道出了飲食方面在改革開放以后,實現的三個階段轉變。上世紀90年代初期,人們主要是考慮“吃得飽”。金大媽拿吃肉舉例,以前跟現在完全相反。“現在人不敢吃肥肉,脂肪多怕長胖;那時候偏偏就要肥肉,因為那時候油水少、葷腥少,肥肉吃著才香呢,還能熬油。”
她說,那個年代想吃一頓肉,不像現在這么容易,吃肉被戲稱為“打牙祭”,也就是說,牙齒好久未沾油了,“祭”它一下。而那時候,賣肉的也是特別“吃香”,人人都捧著他們,如果跟賣肉的關系好,那去剁肉時還能多得一些肥肉,少得一些骨頭。
現在的粗糧紅薯、玉米等等,在以前卻常是主食。那時候,最盼望的便是過年過節,只有過年才能開心地多吃些肉。臘月里,農村開始殺年豬,不管誰家先殺,都會給村里其他家分一些豬血;關系好的鄰里,則送上一碗蘿卜燒肉。鄰居家殺豬的時候,再回贈一碗。剩下的豬肉腌制起來,如果計劃得當,一頭豬可以從頭年年尾吃到次年年尾,接上次年的新豬肉。
而如果有哪個親戚家做喜事,更能讓孩子們提前很多天就惦記著,“70年代末做喜事都有四盤四碗了,雞、魚、紅燒肉和肉圓子是當家菜。80 年代后,又發展成八葷了。”金大媽說,因為平時沒的吃,過年過節時敞開肚子吃,吃壞了肚子也是常有的事。
第二階段:吃得好,三菜一湯是家常便飯
到了上世紀 90 年代中后期,臨近新世紀的時候,隨著收入的增加,家里餐桌上的飯菜品種也更加豐富,吃的質量進一步提高,平日三菜一湯是家常便飯。星期天,全家老小團聚,八菜一湯也很常見。節慶之日,飯菜則更加豐盛。
“后來日子越來越好,真是好時代、好生活,平常的飲食都能抵上原來過年過節了。”黃山市民柯大爺曾是一名學校食堂的廚師,以前還常給農村做喜事的家庭掌勺。“從酒席上也能看到明顯變化,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甚至九十年代,菜一上桌就光盤了,特別是葷菜;后來,大魚大肉動得少了,小炒、素菜更受歡迎。”
柯大爺給記者舉了采購食材的一個例子。在農村辦喜宴,紅燒豬蹄和蹄髈是常有的菜,在上世紀 90 年代,去買肉時,這兩者常是分開賣,而后來卻捆綁著賣,否則單買豬蹄便要加價。“蹄髈這種大肉不暢銷了,喜宴時動筷子的少,所以便捆綁銷售。”
第三階段:吃得健康,講究科學營養搭配
如今,物質生活更加豐富,人們對于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所謂“吃好”,除了品種多味道好,科學健康的觀念更是深入人心。人們講究綠色飲食,吃的種類多樣,吃得均衡。以前因糧食不夠用來充饑的野菜、粗糧,如今卻成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馬蘭頭、香椿頭、洋槐花、蕨菜、薺菜……提起野菜,今年 53 歲的洪大媽如數家珍。“小時候菜少啊,蔬菜基本都靠自家種,一到春天,我們就上山下田地去找野菜。”洪大媽說,如今,想吃頓真正的野菜還得花不少錢呢,有時候菜市場門口的地攤上有的賣,還真能吸引來不少顧客。“現在人是嘗新鮮,我們那時候真是為了充饑。”今年春天,洪大媽從合肥回了一趟安慶老家,閑來無事,便和家中幾個親戚也上山挖了一次野菜,直言不好挖了。“現在沒以前多了,吃著也沒以前有勁了。”
除了主食,零食方面也讓一些中老年人感觸頗深。“現在小孩想吃什么都能搞到,我們那時候哪有這待遇啊。”洪大媽在上學時,經常和同村小伙伴去挖紅薯、摘蠶豆,還掰甜玉米稈當甘蔗吃。而她還有一個換取零食的小竅門,那便是集牙膏皮,因為一個牙膏皮可以賣得3分錢,而一粒糖果是1分錢,一個芝麻餅是8分錢,如果集得多,那便能好好地解一解饞了。除了食物本身,獲取食物的方式也讓人們感慨不已。如今,超市、菜場里的菜品琳瑯滿目,商家想方設法地營銷,熱情異常。而在以前,“供銷社”便是唯一的采購地。在大人眼里,那里有生產用的農具、種子、化肥,有生活必需的油、鹽、醬、醋、茶;在孩子眼里,那里有誘人的新衣服、玩具、糖果、小人書……有時候買東西,還要排隊。
“現在網購這么方便,想吃國外的東西都能給買來,以前根本不敢想象啊。”洪大媽的女兒已經教會了她網購,上次去新疆旅游買到的葡萄干,讓洪大媽一直惦記著,這不,她在網上下了單,馬上就送貨到家了。
余亞明 劉亞萍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朱慶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