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量子通信、人造小太陽……改革開放40年來,我省科技創新取得輝煌成就。一批批科技精英前赴后繼,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氣助力合肥創新發展,也讓省城科技實力不斷增強。而很多科技創新的成果,也將改善人們的生活。
可穿戴產品改善人們生活
9月17日,在合肥本土高科技企業華米科技2018年度新品發布會上,華米科技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黃汪帶來了最新研發成功的AMAZFIT智能手表、AMAZFIT健康手環1S,以及全球可穿戴領域第一顆人工智能芯片“黃山1號”。
黃汪在新品發布會上。(資料圖片)
黃汪說,華米科技的使命,就是將人類真實的情感及活動無感地連入互聯網,改善人們的生活。“所以我們希望通過可穿戴的方式,把人連接到互聯網,連接上整個智能家居、智能化的硬件設備,把人通過可穿戴的方式跟整個IOT的世界連接在一起。”因此,此次發布的智能手表也內置了“小愛同學”,讓用戶可以更便捷地控制智能家居,讓智能家居連接為一體。而健康手環1S則集成了人工智能算法,能夠對采集到的心率信號進行實時分析,24小時實時監測包括房顫等在內的心律失常,并提前預警,防患于未然。
而黃汪帶領的華米科技團隊研發出來的全球可穿戴領域第一顆人工智能芯片“黃山1號”,集成了神經網絡加速模塊,能夠對心率、心電、心律失常等進行實時監測與分析,應用在各類智能可穿戴設備中。
此次發布的諸多新品,讓華米科技再次成為業界聚焦的焦點。據了解,畢業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黃汪是在2013年創立華米科技的,并在智能穿戴技術領域取得了快速的發展,于2018年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
事實上,黃汪從1998年底就開始創業了,華米是他創辦的第四個公司。他創辦的第三個公司是做平板電腦和電子閱讀的。但是,2012年整個平板電腦的市場已經面臨崩盤,壓力非常大。到了2013年,黃汪帶領團隊開始進入智能穿戴領域并逐漸走向成功,也為社會帶來了智能手環、智能手表等“聰明好用”的智能產品。
科技創新將吸引更多人才
與黃汪一樣,柯兆明也畢業于中國科大。1983年,柯兆明從中科大畢業。1987年,柯兆明赴美國深造,先學習地球物理學,后來轉學計量經濟學,成為華爾街最早進入金融技術創新領域的華人之一。在他的履歷表上,可以看到摩根大通銀行個人和信用卡業務信貸風險管理副總裁、AIG(美國國際集團)保險業務大數據定量管理建設管理等職務。
隨著江淮大地創新創業的環境越來越好,柯兆明也在中國科大60周年校慶的時候回到了合肥,并希望為安徽的“金融科技”創新做出自己的貢獻。“當傳統以制造業為核心的經濟體系,轉向高端制造-互聯網-金融三元架構過渡,中國需要建立起一個以數字科技驅動的新金融體系。”柯兆明說,通過使用自動化系統,金融機構積累了大量的原始數據,如果把這些數據打印出來,整座城市都裝不下。而他們要做的,就是從海量的原始金融數據中,找出寶貴的業務特點和規律信息,供科學決策之用。
“我快60歲了,選擇來合肥安家置業,希望為合肥構建全國一流大數據生態圈貢獻一臂之力。”不過,柯兆明也知道,只靠他一個人單打獨斗不行。“要打造金融科技系統,還需要一個領軍人物團隊、一批龍頭企業群,以及一個核心平臺。”因此,他也希望以濱湖金融小鎮為載體,吸引更多中國科大華爾街校友來合肥創業發展。據柯兆明介紹,根據不完全統計,僅中國科大在紐約的校友就有5000余人,在華爾街從事金融工作的占比達三分之一。“我會努力讓更多華爾街校友來合肥,尋找創新創業的機會和平臺。”柯兆明說。
科學島哈佛八劍客美名揚
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安徽創新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而新鮮的力量也在不斷加入到創新的隊伍中。在合肥科學島,有一支遠近聞名的團隊,他們有一個頗為俠氣的名字——“哈佛八劍客”。2009年,在王俊峰的帶領下,同在大洋彼岸工作的“七劍”——劉青松、張欣、張鈉、劉靜、王文超、林文楚、任濤,陸續離開哈佛大學醫學院,登上科學島專心搞科研。他們依托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的強磁場大科學裝置開展生命科學研究,實現了與國際頂尖水平“并跑”。
現在,哈佛八劍客的研究也陸續開始出現成果。今年上半年,劉青松團隊經過4年多的基礎研究和臨床前研究,自主研發出針對FLT3-ITD陽性急性髓系白血病的化藥1類創新靶向藥物HYML-122,并于2017年11月與合肥一藥業公司聯合向國家藥監部門申報臨床試驗,獲得臨床試驗批件。這是藥物研發歷程的重要里程碑,標志著HYML-122正式獲批進入臨床試驗階段。
據介紹,HYML-122是一種新型結構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選擇性高活性FLT3激酶小分子抑制劑,目前已申請了中國和PCT專利保護。經過完整的臨床前評價,其在藥理、藥代、毒理和藥效等方面均表現出了良好的成藥性。此外,在相關的動物實驗中,比米哚妥林在安全性以及實體瘤穿透性等方面有大幅改善,對于急性白血病晚期出現浸潤性實體瘤的患者具有重要意義。
如果試驗順利,新藥將在五年后完成臨床一期、二期、三期試驗,最后上市,為患者所用。而相較于目前每月數萬元的國外公司研發的藥物,國產新藥的價格也將便宜得多。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項磊 見習記者 韓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