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和2017年,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兩次出席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并參觀紀念館,殷切期望紀念館加強場館建設,服務國家戰略,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征程中發揮好愛國主義教育作用。
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以建設一流場館為目標,以標準化為載體,紀念館持續推動高質量發展,同時不斷提升國際影響力,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
對標世界一流紀念場館
進一步完善硬件軟件
走進紀念館,在《南京大屠殺史實展》中有一個醒目的“黑匣子”,下方陳列著2006年紀念館三期擴建時發現的南京大屠殺死難者的遺骸,這是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的鐵證。“黑匣子”的圍擋上鐫刻了很多名字,他們都是被侵華日軍殘忍殺害的中國平民。2017年展陳改造時,為什么要設計這么一個“黑匣子”?首先是為了表達對逝者入土為安的哀悼和尊重,同時將圍擋設計為1.5米高,則是為了保護未成年人,而這種體現人文關懷的細節,紀念館中隨處可見。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參觀紀念館時,指出紀念館硬件軟件需要進一步完善。”紀念館館長張建軍說:“這個‘黑匣子’就是紀念館軟硬件提升的一個樣本。”
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紀念館硬件軟件的完善都取得了長足進步。2015年,建成以勝利廣場、勝利之路、勝利之火、勝利公園、勝利展廳為主要內容的新館,紀念館集暴行、抗爭、勝利、審判、和平五大主題為一體,面積也由最初的2.5公頃擴大至10.3公頃;2019-2020年,啟動場館環境提升工程,對大面積水池、公祭墻和一些基礎設施進行改造提升,新建安防(消防)中心,初步實現場館的智慧化管理。
繼1995年、2007年兩次展陳改造后,2016年底紀念館啟動新的展覽改陳,以南京大屠殺史實為核心內容,做好布展的“加減法”。2017年底,紀念館完成第三次改造,增加“人類記憶”主題,吸收史學研究新成果和新展品,并將原展覽的11個部分調整為8個部分,南京大屠殺主題更加突出。
2017年出席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并參觀紀念館后,習近平總書記表示,史料有了新的增加,展覽形式有了新的提升。張建軍說,2017年后,紀念館在史料方面繼續加強南京大屠殺史、日軍暴行史、抗日戰爭史主題藏品的征集;序廳里新增1213張幸存者照片,把宏大歷史敘事與個體命運聯系在一起進行展示,參觀者都表示非常震撼,瞬間有穿越時空的感覺。
除了基本陳列改造,近5年來紀念館還策劃組織29場館內臨時展覽、36場國內巡展、28場境外展覽(包括海外同步公祭),共計93場,豐富了基本展陳,更廣泛地傳播歷史與和平的理念。
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是高質量的管理,而場館的標準化正是高質量運行的一個重要路徑。在貫徹落實“硬件軟件進一步完善”指示精神的背后,是紀念館花了3年時間苦練的“內功”——全國首套大型革命類紀念場館標準化管理體系。這套體系涵蓋一套基礎與通用標準體系,以及運行保障標準體系、文物館藏標準體系、學術研究標準體系、公共宣教標準體系4個子體系,共計5大板塊127項標準,已向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申報江蘇省標準化試點。
2014年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舉辦后,紀念館連續5年每年參觀人數都在800萬人次以上,本該莊嚴肅穆的紀念館卻常常“人頭攢動”。引入標準化管理體系之后,2019年底紀念館完成預約系統的研發和準備,今年3月起實施實名免費預約參觀,目前每天控制在8000人以內,徹底改變長期超負荷運轉的問題。
這套標準化體系還要求:員工不能穿大紅大綠的衣服出現在觀眾區;紀念館任何施工作業只要“動火”,身后必須站一名消防員……每件事都有規范,每個規范都有流程,每個流程都有標準,觀眾的體驗感、紀念館教育功能的發揮有了保證。
提升儀式感
打造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升級版
2018年9月18日起,在每個開館日的清晨,紀念館的上空都會傳來13響雄渾的鐘聲,由12名最早進館的觀眾共同撞響,寓意牢記“12·13”,珍愛和平。同時,鐘聲也會在紀念館微博上“響起”。“鐘聲代表緬懷、銘記、警示、祈愿。這種重復的力量會產生更好的愛國主義教育效果。”張建軍介紹說。
201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南京大屠殺檔案”列入《世界記憶名錄》后,紀念館就始終把“國家站位、世界眼光”作為紀念館規劃工作的定位,習近平總書記作出指示后,紀念館加強儀式化教育活動的策劃,以提升愛國主義教育的體驗感,更好地把紀念館打造成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傳承家國情懷、世界記憶。
今年紀念館推出創新教育服務項目——“花語”儀式化教育展示活動,利用花朵對心靈的治愈作用,結合場館的氛圍,在重要時間節點,以中國傳統花藝技術表達歷史傳播和平的理念。如結合南京大屠殺史實,闡述“辛德貝格黃玫瑰(勇氣)”“魏特琳菊花(友情)”“紫金草(和平)”等富有特殊歷史意義的獨特“花語”,以鮮花寄語,讓社會教育效果更走心。
“在紀念館史料陳列廳負一樓的幸存者照片墻上,有包括我父親在內的100張南京大屠殺幸存者照片,2017年布展時,他們都還健在,之后陸續有老人去世,紀念館就會在展廳舉行‘熄燈’儀式,如今亮著的燈只剩下73盞。”幸存者后代胡建和說,通過這種儀式化的活動,觀眾在參觀時能夠看到歷史,也能感受到“人”,增強歷史的當下感。
紀念館還以青少年為重點對象舉行一系列活動,尤其是針對即將出國留學的青少年,開展“行前一課”教育。11月18日上午,來自南大附中高三年級的楊曦冉在“行前一課”活動中表示:“我的理想是成為一名外交官,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這段歷史不僅需要我們南京人銘記,更需要讓世界各國的人們了解。我很愿意成為一個和平使者,將銘記歷史、珍愛和平的理念傳播出去,不辜負我們年輕一代的時代使命與責任擔當。”
儀式化教育活動的開展,也吸引更多志愿者加入。2017年,在河海大學讀大一的范梓幸加入紫金草志愿者隊伍。去年范梓幸前往波蘭奧斯威辛-比克瑙國家博物館交流學習,受邀作了一場關于南京大屠殺歷史的講座。今年7月,奧斯威辛-比克瑙國家博物館進行2019年度人物表彰時,范梓幸成為奧館十大感謝人物之一。“把中國的和平之聲傳遞到遙遠的白鷹之國,是一件特別有意義的事。”范梓幸說。目前,像她這樣的注冊中外志愿者累計超過2萬名。
大眾化的傳播離不開專業化的史學研究,南京大屠殺史實研究也正是習近平總書記重點關注的。南京大屠殺史與國際和平研究院院長張憲文介紹,2016年3月,紀念館成立南京大屠殺史與國際和平研究院;4年來,研究院推動相關國家立法,參與《南京市國家公祭保障條例》課題等。目前紀念館承擔國家級和省部級研究項目10余項,近5年先后出版各類圖書50余種。
紀念館2016年開始籌建全球首個南京大屠殺研究專業數據庫,打造全面、權威、開放、公益的數據平臺。2018年起,紀念館開始對館藏文物史料進行數字化工作。項目啟動至今,共對專題類、實物類、紀念類、紙質類4大類5萬多件(套)文物和藏品進行數字化集成;明年,網絡版將對外開放。
國家站位世界眼光
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
對于國際人士救助南京難民的情況,習近平總書記一直十分關心,2014年參觀紀念館時特地問到國際安全區內拉貝、魏特琳等人和后代的情況。2017年參觀紀念館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對為中國抗戰作出貢獻的國際友人,要“滴水之恩,涌泉相報”。
紀念館與當年國際安全區友人的后代一直保持常態聯系。2018年12月13日,克里斯·馬吉在紀念館舉辦《歷史·和平·發展——馬吉祖孫的南京影像》展;2019年夏天,理查德·布萊迪醫生的曾孫女梅根·布萊迪參加紀念館組織的紫金草國際和平夏令營,她創作的歌曲在12月13日的和平燭光祭上演唱;今年12月13日,講述拉貝故事的《追求和平 命運與共——約翰·拉貝及家族與中國的友誼》將在紀念館展出。
今年3月中旬,新冠肺炎疫情逐步在歐洲蔓延。約翰·拉貝的后人托馬斯·拉貝撥來求助電話,中國駐德國大使館和國內多個部門、機構、企業立即行動起來。4月21日,一批由紀念館、南京當地藥企等單位捐贈的指定藥品、防護服、口罩等醫療物資,由中國駐德大使館從柏林專程驅車700公里,送到德國海德堡市政府、海德堡大學醫學院和托馬斯·拉貝手上。托馬斯·拉貝收到這批物資時激動地表示,“在這一特殊時刻,來自中國的饋贈讓我再一次深刻地認識到,中國人民從來不會忘記向朋友施以援手!”
紀念館還推出國際傳播期刊《南京國際和平通訊》,通過電子郵件定期點對點向近千名日本友人、500多名以英語為主要語言的外籍友人,以及全球400多個海外華人華僑社團發放。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做好南京大屠殺研究的對外傳播”,紀念館不斷推動傳播能力的提升和交流的國際化。紀念館建立紫金草融媒體中心,形成學習強國號、多語種官網以及微博、微信、頭條、抖音號等傳播矩陣,其中有著180萬用戶的微信公號和80萬粉絲的官方微博,傳播能力和傳播效果在全國文博場館中名列前茅。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史研究會會長張生介紹,2018年,《日本侵華南京大屠殺研究》正式創刊,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填補了國內外專門研究南京大屠殺史和日本侵華史的史學類學術期刊空白,英文刊、日文刊的多語種傳播,也加大了南京大屠殺研究的國際傳播力度。
近5年來,紀念館每年都會組織境外展覽,先后在聯合國總部以及法國、美國、丹麥、日本等國辦展。海外展注重從第三方的角度表達,引起外國友人的共鳴。2018年6月,《共同見證:1937南京大屠殺》走進捷克時,以利迪策大屠殺為引子,形成情感聯系,展覽以歐美人士的視角為切入點,通過國際和平人士的歷史照片、文字記錄以及電影膠片資料,讓觀眾感受南京大屠殺歷史真相及其給南京人民帶來的傷害,引起歐洲社會各界的共鳴。
每年12月13日前后,紀念館還和僑聯一起聯絡全球400多個華僑組織舉辦南京大屠殺死難者海外公祭儀式,并提供南京大屠殺史實展覽配套素材,增進華僑華人愛國情的同時,也增進國際社會的共同歷史認知,傳播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近年來,紀念館不斷推動南京大屠殺史實的國際傳播,推動這段歷史上升為人類記憶,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中國文物交流中心發布的《2019年度全國博物館(展覽)海外影響力評估報告》,在“紀念類博物館綜合影響力”中,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海外關注度最高,位列全國所有紀念館第一位。
交匯點記者 付巖巖 孫慶
視頻 高鑫 譚倩文
部分影像資料由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