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傷痛,穿越近百年仍刺痛人心。
有一種愿望,跨越全世界亦孜孜以求。
2020年12月13日,是第七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一年一度的國家公祭儀式即將在南京舉行。當震徹長空的警報聲再次響起,當肅穆莊重的紀念活動再次舉行,國之祭,再次喚醒民族的共同記憶。
“昭昭前事,惕惕后人。”舉行國家公祭,是為了緬懷逝者,牢記歷史。“卅萬亡靈,飲恨江城。日月慘淡,寰宇震驚。”83年前,三十萬無辜同胞慘遭殺戮,那段慘痛的歷史不僅僅是南京城的傷痕,也是刻在整個中華民族歷史上的深深傷痕,更是人類歷史上的黑暗一頁。
法國文學家雨果說:“開展紀念日活動,如同點燃一支火炬。”舉行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緬懷南京大屠殺的無辜死難者,緬懷所有慘遭日本侵略者殺戮的死難同胞,緬懷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獻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就是為了用公祭儀式的“火炬”,照亮歷史,拂去人們心頭的記憶之塵。當少數別有用心之徒試圖混淆視聽之時,這鄭重的祭儀會代表中華民族發出聲明:歷史不容歪曲,事實就是最好的證言。
“永矢弗諼,祈愿和平。”舉行國家公祭,更是為了以史為鑒,追求和平。苦難的歷史中固然有仇恨,但牢記歷史的目的卻不是為了延續仇恨,恰恰相反,是為了終結仇恨。慘痛往事,更證明了和平的無比珍貴;展望未來,要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的道路。而國家公祭,就是要喚起善良的人們對和平的向往,讓友愛的種子在各國人民心中生根發芽,從而為世界和平凝聚共識、匯聚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曾滿懷感情地說:“令人感動的是,在南京大屠殺那些腥風血雨的日子里,我們的同胞守望相助、相互支持,眾多國際友人也冒著風險,以各種方式保護南京民眾,并記錄下日本侵略者的殘暴行徑。”我們格外感恩那些給予幫助的國際友人,因為他們代表著風雨如晦中閃爍的人性光輝,他們代表著人類對和平、對友愛的共同追求。
“中華圓夢,民族復興。”但中國夢不是孤立發展的夢,而是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夢,是奉獻世界的夢,與世界各國人民的美好夢想相通。民族在交流發展,文明因交流而互鑒。當今世界,沒有哪個國家、哪個民族能拋開世界孤立存在。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與防控,再次證明了人類是一個命運共同體。舉行國家公祭,也是為了表達中國人民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崇高愿望。
“和平而不是戰爭,合作而不是對抗,共贏而不是零和,才是人類社會和平、進步、發展的永恒主題。”就讓這莊重的國之祭,表達中國人民牢記歷史、不忘過去的深切情懷,展示中國人民珍愛和平、開創未來的堅定立場,推動世界人民共建合作共贏、守望相助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