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上岸生活,當然比船上好啊,風刮不到,雨淋不著!” 近日,記者來到池州市貴池區長江禁捕梅龍聯合執法基地的執法船上,曾為“捕魚人”的胡松青做起了“護漁員”的新工作,聊起現在的生活狀態,他開心得合不攏嘴。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年逾50歲的胡松青從記事起,就與家人依水而居,以船為家,“漁民”也成為了他們兄弟姐妹6人的職業。
2014年,在漁船上待了半輩子的胡松青,生活著實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因享受漁民上岸安居工程政策補貼,2015 年春節,胡松青一家正式“洗腳上岸”搬入新家,樂享新生活。
“沒有國家政策支持,我們也想不到有一天會過上這么安穩的日子。”提及曾經的“漁人”時光,胡松青不禁感慨,“其實我們捕魚靠天氣,也靠運氣,現在捕魚比以前難多了,收入也在下降。”
長江是我國生物多樣性最具典型性的一條生態河流。近年來,為保護母親河,長江池州段全面禁漁。如今,胡松青成為池州市貴池區梅龍鎮漁政執法基地的一名護漁員,反哺長江。每天,他都會和護漁隊員們一起,負責長江干流共約19公里的禁捕執法管理任務。
“巡查中,如果遇到河面上有捕魚工具,我們會及時進行清理;遇到非法捕撈行為,我們首先會上前勸告,進行宣傳教育,大多數人都能理解配合,少數不理解的人,我們會耐心做工作,依法采用懲罰措施。”胡松青對“護漁員”工作盡職盡責。他說,懲罰不是目的,主要是讓大家意識到保護長江生態的重要性。
談及現在的工作,胡松青很滿意,“現在每個月收入有4000塊,外加績效考核和生活補助,年收入大概5萬塊錢,政府還給我們買了社保呢!”
記者了解到,在池州,目前像胡松青這樣上岸的漁民已有2575人,其中有就業意愿的已經實現百分之百就業。
漁民“上得了岸”,如何才能“穩得住、能致富”?
池州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市農業綜合行政執法支隊支隊長朱永勝介紹道,對于有自主創新能力的漁民,政府部門會給予一定的創業基金和優惠政策,并積極協助他們拓寬貸款融資渠道,鼓勵他們外出自謀職業;在當地給一部分漁民進行多渠道的職業技能培訓,學成之后將他們直接介紹給附近開發園區的企業;對于一部分年齡較大、文化程度較低的退捕漁民,政府將提供岸上禁捕巡護員等公益性崗位兜底。
從住房、工作到子女入學等方面,政府千方百計為上岸漁民謀福利。如今的長江散發著蓬勃的生機與活力,上岸漁民的日子也越來越紅火!
(本網記者 朱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