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海建
11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南京主持召開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5年來,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沿江省市推進生態環境整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力度之大、規模之廣、影響之深,前所未有,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發生了轉折性變化,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
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長江,從《詩經》中奔騰而至、自吳歌中踏歌而來,半江碧水、唱晚漁舟——她是詩意居所,亦是母親之河。長江經濟帶覆蓋沿江11省市,橫跨我國東中西三大板塊,人口規模和經濟總量占據全國“半壁江山”,生態地位突出,發展潛力巨大,理應在踐行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中率先垂范。
前些年,“長江病了”;這些年,“長江變了”。久久為功,大力作為。水清了、山綠了,岸線更多歡歌笑語了。綠園疊翠、海棠花塢、芝櫻倩影、荷香流云……歷史無需多言,事實勝于雄辯。數據顯示,2019年前11個月,長江經濟帶優良水質比例達到82.5%,同比上升3.4個百分點,優于全國平均水平6.1個百分點。與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2011年12月31日)相比,長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積7年減少了3.79平方公里,減幅近10%。
這次座談會,是長江經濟帶發展的第三次座談會,也是十九屆五中全會之后的第一次專題座談會。“主戰場”“主動脈”“主力軍”,這些關鍵詞固然振奮人心;“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等提法,依然叫人醍醐灌頂。不久前,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十四五”規劃建議強調,要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在11月14日的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長江經濟帶要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發展示范帶。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雖是老生常談,卻也常提常新。“兩山論”永不過時,新發展必可持續。
為子孫計,為萬世謀。保護長江,就是保護沿線區域經濟的血脈。2020年1月1日零時起,長江流域332個自然保護區和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全面禁止生產性捕撈。長江流域各地重點水域也將相繼進入為期10年的常年禁捕期。截至目前,重點水域退捕任務基本完成,8.4萬條漁船、17.97萬漁民退捕上岸,安置保障穩步實施,就業率達到97.79%,社保完成率達到99.44%。
誠如專家學者所言,長江禁漁,保護的不只是魚。“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這是一條主線,更是一根紅線。長江經濟帶要成為“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主戰場、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主動脈、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主力軍”,就要讓長江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讓一江清水綿延后世、惠澤萬民,讓綠水青山產生巨大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保護長江不僅是個理念問題,更是制度問題。從生態系統整體性和流域系統性出發,探討長江保護的長效機制和常態機制,這對于破解轉型期中國經濟社會矛盾具有示范意義。
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是關系國家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時至今日,頂層設計賦予長江經濟帶“譜寫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篇章,打造區域協調發展新樣板,構筑高水平對外開放新高地,塑造創新驅動發展新優勢,繪就山水人城和諧相融新畫卷,成為我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主戰場、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主動脈、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主力軍”的新的歷史使命——長江,更是迎來制度化保護與體制化修復的高光時刻。
莽莽蒼蒼,浩浩湯湯。青山依舊,斜陽幾度。號角聲聲,為保護長江而響起;清風陣陣,為守衛長江而吹拂。下好一盤棋,共護一江水,唱響新時代“長江之歌”,這是新時代的使命,亦是新征程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