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大皖新聞”,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我的老家張家碾村距離廬江縣城25華里。村子坐落在一塊凹地上,東南北三面被山坡環抱,朝西的一面是開闊平坦的水稻田,地形酷似鳥巢。風水先生說,這是“燕窩地”,是風水寶地。村子西南角有大石碾,全村男人都姓張,因此得名“張家碾村”。
“燕窩地〞 是張家碾人成長、發展的搖籃。據鰱魚山張氏宗諧記載,650多年前,正值元末明初之際,農民起義的烽火燃遍中原大地,“百忍堂”張氏后商從池州遷徒到廬江境內避亂謀生,看到廬邑東鄉棲鳳嶺、鰱魚山一帶山清水秀,荒無人煙,就插草為標,占地墾荒,在“燕窩地”上蓋茅屋定居。歷經數百年滄桑,張氏子孫像燕子一樣,愈久愈繁,居處愈遷愈散,棋布星羅,遍及大江南北,至今已發展到七千多人,成為一方名門旺族。
解放前,“燕窩地”富人少,窮人多。貧苦的村民租種地主的土地,每年收下的糧食交租后,剩下的糧食不夠吃。最難過的是青黃不接的三、四月份,麥子沒有成熟,只能靠借貸口糧摻上山芋、野菜“度春荒”。
解放前農村學校少,學費貴,窮人的孩子進不了學校的門。“燕窩地”的貧苦農民幾乎都是文盲,富家子弟也只有一個大學生,他就是村子南頭的華叔,在南京 “中央大學”讀書,堪稱“鳳毛麟角”。老一輩人說:華叔家的長工每年秋后,用獨輪小車推出幾十車稻子到縣城出售,給他交學雜費。
解放后,“燕窩地” 發生了歷史性巨變。首先是解決了溫飽問題,人口成倍增加。剛解放時,全村從36戶130 多人,增加到 87戶323人。改革開放以來,“燕窩地”的土墻草屋換成磚墻瓦屋。村子通電后,電燈代替了菜油、煤油燈,電扇、空調代替了手搖芭蕉扇、麥桿扇,夏天的夜晚,人們不再到“荒山嶺〞 上乘涼了。最近十年,很多村民從 “燕窩地”搬出來,在“荒山嶺”上蓋了別墅式小樓,房前屋后栽果樹種鮮花,“荒山嶺”變成了小花園。
春節期間我回老家,坤弟向我介紹,農田整治后,小田改成大田,適合機耕。現在,播種、施肥、收割基本實現了機械化。全村有池塘9口,河壩5座。旱澇保收,產量提高,收入增加,年人均收入超萬元。以前生活用塘水、井水,燒飯用柴火,現在家家通上自來水、天然氣。男女老少都用上互聯網,不出村就能與外面聯系。近兩年進行廁所改造,“燕窩地”告別了露天廁所,家家戶戶都裝上抽水馬桶。垃圾集中存放,由環衛工人統一處理。空氣新鮮,環境整潔,無偷無盜,和諧安寧,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小時候到縣城,25 華里的土路要走兩個多小時;現在水泥路通到各個村莊,交通方便。上海到武漢的高速公路從村旁經過,縣城的公交車在村口有車站,進城不再步行。村有衛生室,鄉有衛生院,人人參加醫保,醫生上門給 60歲以上老人每年進行一次體檢。小病治療不出村和鄉,孤寡老人和特困戶有低保。生活和醫療條件的改善,人們的平均壽命顯著提高,70、80歲的老人在村里多的是。幼兒園辦在村子里,鰱魚山下的張家祠堂很多年前就改建成小學。現在孩子們上學有校車接送,家長不用操心。義務教育普及后,到大學讀書的人越來越多,1960 年考入安徽大學的我,是解放后村子里的第一個大學生。目前,全村在讀大學生有30多個,研究生也有五、六個。
“燕窩地”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張家碾人。“燕窩地”的巨變是億萬農民在黨的領導下,從貧窮落后走向富裕文明的縮影。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