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大皖新聞”,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一年一度春風勁,江南遍地野菜香。野菜是春天送給人們的禮物。對于都市人來說,找個風和日麗、春光明媚的日子到野外踏青,順便到田間地頭采擷野菜,回到家中烹飪一番,可謂大飽口福。
當嫩綠剛剛染上北方河堤時,江南水鄉已充滿了野菜的清香。野菜經過水土的浸潤,青嫩誘人,它匯集了大自然中雪霜之靈氣、雨露之精華,散發著泥土香。前段時間,嚴寒肆虐著大地,世界仿佛都沉睡了,只剩下寒冷和蕭條,但耐寒力強的野菜卻從板結的泥土里探出頭來,在田間地頭、路旁溪畔,隨處可見野菜密密匝匝的影子,它們的根部緊緊地扎進泥土中,吸收著水分和養料。它們雖沒有迷人的身姿,卻有著堅韌不拔的頑強品格,任憑風吹雨打,無所畏懼。熬過寒冬,春風一吹,野菜總會率先醒來,早早地發芽、抽葉。一場春雨便會使它們欣喜若狂,爭先恐后地涌出地面,給大地帶來濃濃春意。
鄉下的野菜品種繁多,有蕨菜、藜蒿、香椿、薺菜、馬齒莧、馬蘭頭等。野菜的食用方法多種多樣,可熱拌、油炒、腌漬、做餡、煮粥等,無論哪種吃法,都讓人滿口醇香。野菜土生土長,沒有污染,是一種純天然、原生態的綠色佳蔬,吃在嘴里清香爽口,別有一番風味,如果你細細體味,還會感覺到泥土的氣息。
薺菜是最早的報春菜。迎春花開了,薺菜也長出了一野的翠綠,“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彼j菜,民間多叫“地兒菜”,風味獨特。南宋詩人陸游吟詩贊美:“手烹墻陰薺,美若乳下豚。”大文學家蘇軾稱薺菜是“天然之珍,雖小甘于五味,而有味外之美”;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作畫題詩云:“三春薺菜饒有味,九熟櫻桃最有名。”薺菜炒雞蛋,營養甚豐;薺菜豆腐湯,綠白相間,味道鮮香。我最鐘情于薺菜餃子和薺菜春卷。先將洗凈的薺菜在鐵鍋里煸炒一下,讓養分濃縮于菜中,保留野菜的原汁原味,然后切碎為餡,包在餃子里,柔軟爽口,蘸著加入蒜泥的醋,清香馥郁,百食不厭。如果將鮮嫩的薺菜剔去黃葉,刮凈根須,洗凈晾干后切成碎末,再用鹽腌上,這時整個房子都會飄著薺菜的香味。大約兩個小時,薺菜末就腌好了。然后將肥瘦肉剁成肉泥,放入鹽、味精、花椒粉、料酒、蛋清等,與腌好的薺菜末拌勻,薺菜春卷餡就大功告成。用面粉、雞蛋做成的蛋皮一卷,再放入沸油中炸至金黃起鍋,春卷便躍于眼前,趁熱一口咬下去,既酥又嫩,美味無比!
在《神農本草經》中,藜蒿被列為野蔬上品,因其味甘性平,可清熱、利濕。陽春三月,是藜蒿盛產的季節。藜蒿是一種野生植物,多生長在土坡上。從市場上買來的藜蒿,散發出淡淡的野菜特有的清香。而擇葉掐莖的過程,也是享受的過程,手指捋去嫩葉,指甲掐斷嫩莖,原本還有些收斂的香氣瞬間爆發出來,在手上、在室內、在鼻尖綻放開來,如同早春的第一縷陽光,讓人心曠神怡。藜蒿炒臘肉,是江南人愛吃的一道家常野菜,一直享有“登盤香脆嫩,風味冠春蔬”的美譽。咸香柔軟的臘肉,愈發襯出藜蒿獨特的香氣。臘肉金黃,藜蒿青綠,脆嫩爽口,醇香柔潤,吃上一口,有蒿之清氣、菊之甘香,唇齒之間,回味綿長,食后開胃理氣、神清氣爽。外地朋友來了,藜蒿炒臘肉則是必備的一道壓軸菜。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簡單的烹飪方式,藜蒿炒臘肉也是如此。將擇好的藜蒿段浸入清水洗凈,臘肉肥瘦分別切片。油鍋燒熱,放入肥的臘肉煸炒出油,然后放入瘦的臘肉,稍作翻炒后,放入藜蒿,大火炒熟后放入少量的鹽調味即可出鍋裝盤。兩種食材完美的搭配讓彼此的滋味更為美妙,臘肉的葷油混合了藜蒿的清新,肉少了肥膩而清新,菜多了肉香而濃郁。藜蒿青翠欲滴,臘肉紅白其間,有著清新素雅的姿態,是野趣橫生的一抹春色。當藜蒿的特別滋味在味蕾綻放的時候,如同春天的溫暖在心頭滋生萌芽。
“清明前的馬蘭吃了眼亮”,所以從前的春二、三月,馬蘭是鄉間農人餐桌上的一道主菜。那種野生馬蘭的美味,至今仍令我回味無窮。馬蘭的吃法有多種,常吃的是拌馬蘭,將馬蘭洗凈用開水焯一下,即水燒開后將馬蘭放入水后迅速撈起,這樣馬蘭可以焯得生一些,因為焯得太熟了吃著口感就差。馬蘭焯好后擠干水剁碎,配上剁碎的香豆腐干,放上佐料淋上香油,一道美味的拌馬蘭就做成了,裝盤后看著猶如翡翠燴珠玉,令人胃口大開。
在田間地頭挖野菜是一件很愜意的事情,腳下是剛剛冒出頭的嫩草,頭上頂著明艷艷的太陽,臉上吹過溫暖的春風,耳邊是孩子們的嬉鬧聲。如此美妙的時刻,你會不由自主地擺脫世俗的繁雜,心靈變得像湖水一樣清澈透明。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