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大皖新聞”,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自入冬后,我們常常開車到偏遠的鄉間轉一轉。
一日,冬陽暖照恍若春,我們走在田埂上,呼吸著原野清新的空氣。一叢叢枯草下面已冒出了許多青嫩的苗兒,細看有野豌豆、薺菜、刺刺芽、蒲公英、蛤蟆菜,還有一些不知名的野草。在我的認知中,這些野菜可都是春天的產物呀,怎么冬天就出來了?
確實,自古以來,文人墨客描寫春野菜的名篇佳句數不勝數。“春在溪頭薺菜花”“三月三,野菜勝靈丹”“春風只在園西畔,薺菜花繁蝴蝶亂”,野菜應該是春天的寵兒呀,人們踏青、挖野菜是春天的標配,沒想到在寒冷的冬季竟意外遇見了它們。
望著眼前一棵棵苗嫩棵大的野菜,心中著實歡喜,我忙從車后備廂找來了小鏟子。酥軟的土壤,野菜輕輕一挖就出來。我們一路走走尋尋挖挖,到中午時已收獲頗豐。這是一大片農田改成的樹苗培育基地,很有規模。不遠處有幾間平房,應該是承包人的居住點,房后的兩條小狗見到生人汪汪汪地叫個不停,好在主人是用繩子將它們拴住的,但也足以震攝外人的進一步靠近。房屋的前方有一口水塘,緊挨它的是一塊菜園,菠菜、香菜、烏菜、青蒜這些應時冬菜長勢喜人,這對于愛種植、自稱城市農夫的我來說誘惑力巨大。可惜那兩條看家狗一直在狂叫不止,只能望園興嘆。
要說挖野菜是體力活,那么擇野菜就是功夫活,需要耐心、細心和恒心。這個季節,枯草遍地,一棵小小的野菜上沾滿了枯枝雜葉,需要一遍遍地擇洗。一天的辛苦勞作換來了晚上豐富的佳肴,一盤涼拌野菜、一盤野菜炒雞蛋,壓軸的是一鍋熱氣騰騰、香噴噴的野薺菜餃子。嘗到了甜頭,我們隔三差五下鄉,還戲說“到天然大菜園挖野菜去”,每次多多少少都有些許的收獲。
雖說冬季的野菜沒有春天多,但絕對的鮮嫩水靈,口感和品相趕超春野菜。有趣的是,野菜喜歡扎堆生長,有的地方一棵野菜沒有,而有的地方只要在一處發現一棵,繞著它的周圍查找,總能尋到一些它的同伴。還有一個現象,就是每次都能在野菜附近遇到一簇小根蒜,難道它是野菜的調味伴侶?小根蒜作為調味品,炒菜、拌餡,蒜濃味香,無與倫比。
野菜是指自生自長在田間地頭,而不是人工大棚栽培的食用菜。值得一提的是,隆冬寒天,我露臺小菜園的花盆里,也長出了一些薺菜和小根蒜。臘八節那天,在園子里隨手挖了幾棵,充當臘八粥里的小青菜,頃刻間薺菜的清香在粥鍋里彌漫開來。這些長在花盆里的野菜,它的味道一點也不遜色,色澤更加翠綠、顏值更高。
野菜既可食用,又是天然良藥。資料上說,薺菜可全草入藥,莖葉作蔬菜食用,有利尿、止血、清熱、明目、消積功效;蒲公英清熱解毒、消腫散結,可用于治療瘡癰腫毒,咽喉腫痛;刺刺芽也叫刺兒菜,具有止血、降火的功效。它的葉緣上長滿密密麻麻的小絨刺,這是我最不喜歡的一種野菜,記得小時候曾被它的刺扎過,所以一直對它避而遠之;蛤蟆菜,是去年春天才結識的一種野菜。那是一個陽光明媚的午后,公園里的一位大姐在挖一棵從未見過的植物,上前詢問,才知它叫蛤蟆菜。只見它通體疙疙瘩瘩,和蛤蟆皮十分相似。大姐說,蛤蟆菜可以做菜,因它是涼性的,有著解毒、消腫、止癢、利濕的功效。由于這些野菜屬于藥食同源,含草酸較多,食用時一定要開水焯一下,同時還能去除野菜本身的苦澀味。應季野菜吃在口中,頓覺百蔬不鮮,不過野菜雖好,也不能貪吃。
我認識的野菜品種不多,雖然家里有一本圖文并茂的野菜大全,但只要是自己沒有吃過或沒有確認過的野菜,光看書本上的介紹,是不敢輕易采食的。有些野菜的毒性很大,不可掉以輕心。
野菜的莖和根,焯水曬干后有很高的藥用價值。我喜歡將它們用開水沖泡當作飲品,還美其名曰“保健茶”。當然,挖野菜是自己閑情雅趣的天性使然,也是為在鄉間東游西蕩找個美麗而又充實的由頭吧!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