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大皖新聞”,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不知道“打醬油”一詞從什么時候起成了人們的口頭禪。據說這個詞是用來表示當別人在談論某些話題時讓你發表意見,當你對這個話題并不熟悉或者是并不關心不想回答時,就用“我只是個打醬油的”來一句帶過,相當于路過的意思。
我出生于上世紀五十年代。我們這代人在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就開始幫著家里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小事。大人們之間常以此而夸耀:“我兒子都會打醬油啦。”那年頭,打醬油成了一個孩子能不能“頂上事”的標志,能幫家人打醬油,是孩子成長中的一個重要里程,不亞于會走路會說話帶給大人們的驚喜。打醬油的年齡一般都在七八歲。長到十歲后,家里買米、買煤那些排隊的事,也都指著我們來完成。
上世紀六十年代,物資供應還不豐富,人們的生活水平也不高,商店里的很多東西都采取零賣的方式。比如醬油、醋、煤油、食用油、酒、鹽、糖都可以零賣,雪花膏之類的化妝品也可以零賣,連香煙都可以拆散了一支一支地零售。對于大多數家庭來說,購買這些零零碎碎的生活必需品,通常都是由我們這些小孩子來承擔。
我第一次打醬油好像是八歲那年,一手攥著錢,一手提著醬油瓶,離家不足百米就有一家雜貨店。柜臺外有一口盛醬油的大缸,柜臺內有一口盛鹽的小缸,食鹽是用盤秤計量。大凡家用食鹽,頂多買一斤,一斤食鹽要用好長時間。醬油就不一樣了,一瓶醬油用不了幾天,就又要去買,所以盛醬油的缸要大。醬油和食鹽的計量不同,醬油的計量是用勺,它多是用竹筒和鐵皮制成,勺的大小決定了內盛計量的多少。一般常用勺是一斤或半斤,也有更小的勺是一兩或二兩。那勺有一長長的柄,柄尾端有一彎彎的鉤,用完后就把勺掛在鐵絲上。
遞上錢和醬油瓶,怯生生地擠出來三個字:“打醬油。”店主是位老伯伯,他接過醬油瓶把漏斗放入瓶口,左手拿著空瓶,右手持著勺鉤,把勺子伸入缸內,然后慢慢地把勺提起來,稍稍平懸一下,讓溢出的醬油滴入缸內,右手傾斜把勺內的醬油倒入漏斗兌入瓶中。完后將瓶子遞到我的手中,直到他認為我已經抓穩了才松手,并笑瞇瞇地叮囑一句:“走路當心點,不要摔了。”
作為孩子的我們,也愿意做這些家務小事,原因是有利可圖。那時候,遇到幾分幾厘的零錢,售貨員就會把豆子糖當作找頭給我們,皆大歡喜。再有不管買什么小物件,都不可能是整數,就有了找零一說,找的零錢如果是兩三分錢,家長一般都會慷慨大方地稱之為跑路錢,歸我們所有,這在六十年代可算是了不得了。正因如此,那時最怕的就是沒有跑路錢。記得那時一斤醬油是一毛二分錢,如果家人給的錢正好,就會嘟著個嘴,老大不情愿地拿著瓶子走出家門。
記得有一次,奶奶在灶上忙著做菜,急等著醬油,喊我趕快去買醬油,我一看,又是沒有跑路錢,我就不愿去,奶奶只好哄我:“給你三分錢,這回總行了吧。等你爸爸回來我非告你狀!”告狀不告狀我不管,大不了罵我幾句,哪有用三分錢買一根水果冰棒來吃開心。
父母使喚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家務事,更是那個時代的常態。要是不小心把醬油瓶子摔碎了,回來肯定不會先問你傷沒傷著,而是心疼花出去的錢和瓶子,不數落你的就算是開明家長了。
記不清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散裝醬油嗖的一下從我們的生活中消失了。現在超市里擺滿了各式醬油,種類齊全,花樣繁多,五十年前的醬油可沒現在這么多花樣。每次在超市面對五花八門的醬油,我就想到兒時打醬油的情景,不自覺地笑了。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