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保護莊稼,艱辛,勞累。
放學路上,遠遠地看到水渠邊聚集了許多人,走近一聽才明白,原來是竹園莊放的水半道上卻給趙壩的人截了,如果不是大隊干部在場,差點就揮鍬了。
隊里地勢較高的西南和東南方向各有一個水塘,但在七八月間稻田正需要水的時候,卻是供不應求。于是,生產隊隊長組織鄉親們去小山水庫開閘放水,一路上要經過七八個村莊,每個村莊的放水渠口都要派兩三個扛鍬的鄉親們值守,防止漏水搶水等情況的發生。
水在渠里流,急在心中起。缺水的鄉親們想著法兒往自家地里引點水,于是,便經常會發生涵洞被扒開、堵上,再扒開、再堵上的事。偶爾也會發生一兩起吵架事件,無非是因為涵洞的口子被扒得太大,值守的鄉親們想方設法也堵不上,這才急了眼吵。
水塘灌滿了,稻田喝飽了,搶水的事情自然也就沒有了,但稻田的維護絕不只是放水那么簡單。秧苗有點泛黃,那是缺肥;秧苗起了斑點,這是生病,得趕緊施肥,打藥。施肥不能在雨天,否則還沒有被吸收,就因為水滿翻埂流走了;打藥多在晌午時,天越熱,效果越好,病蟲想跑都跑不掉。
在皖東,我的家鄉,兒時,所謂的海蝦,就是現在市面上金貴金貴的龍蝦。這家伙可是打洞高手,隨時都能在田埂上掏出個洞來,把水放光。于是,鄉親們拎著鐵桶,拿著尼龍袋去逮,鐵桶光滑它爬不出來,尼龍袋有口隨時可以把它扎住。這家伙好逮,雖然張牙舞爪,但那都是商店里的樣品——擺設。逮回來砸碎,喂鴨,喂雞,喂豬。對了,海蝦還可以賣錢,二分錢一斤,五分錢一斤,我都賣過,只是等到后來一元、兩元一斤的時候,我已經當兵離開了家鄉。
雖然水稻比旱地作物產量高,但一樣會長出許多雜草,那就得人下地,手當耙,一趟又一趟,來來又回回,既拔雜草,又松一松板結的土壤,往往一個上午下來,手上,胳膊上,腿上,全是被秧苗拉出的一道道血印,泥水、汗水,再加上太陽的暴曬,讓我感覺好像在渣滓洞一般。螞蟥更可惡,叮到腿上就不下來,吸了個肚大腰圓也不松口,甚至得寸進尺,想鉆到皮膚里,來個一勞永逸,但結果都一樣,身首兩段,一命嗚呼。
保護莊稼,只要付出勞動,一定會有所收獲,無論大小與多少。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