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quán)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wǎng)站或個人,未經(jīng)授權(quán)不得轉(zhuǎn)載、鏈接、轉(zhuǎn)貼或以其他方式復(fù)制發(fā)表;已授權(quán)的媒體、網(wǎng)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大皖新聞”,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zé)任。
晨練回來,路過張北社區(qū)農(nóng)產(chǎn)品便民早市攤點群,想順便買點家用所需,走著看著,不由自主地在紅薯攤點前止步。賣紅薯的是一位70來歲的老太太,按我的年齡應(yīng)該叫她老姐姐。“請問這紅薯多少錢一斤?”“你要真想買的話,就一塊錢一斤,好算賬,別的攤點都是一塊五一斤。不信,你走走看看,我不攀價,反正是自己地里長的,還等著回去有事呢。”我俯下身子看了看,是剛出土的本地紅芋,有的還帶著根須和泥巴。“老姐姐,你這是剛起的。”“昨天下午我和老頭子忙乎半天,就是為了趕這個早市,不行了”,她拍了拍自己的胳膊說:“老弟,我老胳膊老腿,就挖這一小三輪車,你看可鮮嫩,來點吧?”在晨市的燈光下,紅薯鮮嫩得就像一條條活蹦亂跳的魚。
老太太能言善辯,身子骨十分硬朗,黑里透紅的臉膛布滿了刀刻般的皺紋,顯示著歲月的滄桑。我順手撿了一袋子,無話找話地說:“老姐姐,你這紅薯確實不錯。”“老弟,你覺得好,就多買點,過了這個村就沒有這個店了。”一陣爽朗的笑聲把買賣雙方帶進(jìn)了溫馨和諧的氛圍里。“老弟,別介意,跟你開個玩笑,老王賣瓜,自賣自夸吧。不過勸你多買點,吃不了的話,趁天好切點紅芋片子曬干了燒稀飯,又甜又面,這是正宗的春紅芋,不比蜜薯差。”
閑聊中才知道,老太太不容易,兒子媳婦,閨女女婿都外出打工去了,家里有孫子、孫女、外孫、外孫女四五個,孩子們上中學(xué)的上中學(xué),上小學(xué)的上小學(xué),都需要她和老伴的照顧。她的家里種了一畝紅芋,還有半畝梨園,她指了指面前攤位上的黃酥梨,用刀切了一塊非讓我嘗嘗,果然又酥又甜。“來五斤。”在我的帶動和吆喝下,很快,一電瓶車紅薯和幾蒲包酥梨就賣完了,只剩下有疤痕的、不光滑的紅薯。老太太面帶笑容地說:“謝謝老弟的幫忙。”說著就把剩下的紅薯裝進(jìn)袋子里遞給我,“別嫌棄,回去切成紅芋丁子曬干,留冬天吃。”種莊稼都不容易,我咋能白要她的東西呢?“五斤紅芋,一元一斤,共五元;五斤酥梨,一塊五一斤,共七元五角,合計十二塊五,我給你二十元,咋樣?“老弟,剩下不好的紅芋是送給你的,不要錢。”“那咋行呢?”“你要是到我家,紅芋隨便拿,梨隨便摘。”老太太看我不依不饒,就說:“你這么較真,看來送你是不會要的,那就給十六元吧,湊個雙順,你我都順。”我掏出手機(jī),正準(zhǔn)備掃碼付款,手機(jī)閃亮兩下,沒電了,這可咋辦?真丟人。“不好意思,老姐姐,手機(jī)沒電刷不了了,身上又沒帶錢。”老太太看我為難的樣子,很爽快地說:“等下次我來再給就是了,我相信你,現(xiàn)在誰還不講誠信。”說著就把東西往我自行車后座上放,催我快回去吃早飯。
第二天,我因為有事沒能去。然而,連續(xù)好幾天,老太太都沒有來,旁邊攤位的人說,是你該她的錢,又不是她該你的,怕啥?可能她家里有事,等兩天就會來的。這一直是我的一塊心病,后悔第二天沒去。當(dāng)時也沒有問她要手機(jī)號,她會不會以為我不講信用。這些天,我一個勁地在想……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