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fā)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紫紅藤,地上爬,藤上長綠葉,地下結紅瓜。”這個謎語的謎底,就是紅薯。
我與妻子結婚后,發(fā)現(xiàn)她對紅薯情有獨鐘。節(jié)假日,我到菜場買菜,經常會買幾個紅薯,回家以后無論是蒸是煮,妻子都特別愛吃,多年來還沒見她吃夠過。也難怪,妻子自小在城市生活,吃的是精米細面;而我生長在農村,主食就是紅薯、玉米,她吃的紅薯自然沒我多。
我出生在淮河岸邊的一個小村莊。那時,家家戶戶經濟拮據(jù)、物質匱乏,紅薯和玉米是我們重要的口糧,偶爾有少量的小麥面,也舍不得一下吃完,而是同玉米面、紅薯摻和在一起,或蒸大饃,或燒稀飯,盡管這樣,我們吃起來還是覺得開心和滿足。
紅薯有許多種吃法。我們全家人吃得最多的,是蒸紅薯、煮紅薯、烤紅薯或紅薯稀飯。紅薯稀飯的做法并不復雜,即先將紅薯去皮,切塊,放入鐵鍋里,加適量井水,經大火煮沸,再以小火將紅薯煨熟煨軟,接著將用水攪拌好的玉米面放入鍋內,然后用鐵勺攪勻,煮至沸騰,一鍋香噴噴的紅薯稀飯就燒好了;紅薯稀飯還有另一種做法,就是薯干稀飯。當時,村里種的紅薯產量比其它農作物高,為利于保存,家家戶戶都做紅薯干。紅薯干的做法亦簡單,既可以用菜刀將紅薯切成片,放在家中院子里曬干;也可以用手搖紅薯機將紅薯絞成片,擺放到剛耙過的莊稼地里曬干。我家里的紅薯干大都是在莊稼地里曬干的——爺爺曾經告訴我,放在莊稼地里曬的紅薯干,由于接到了地氣,吃起來會更香。
村里家家戶戶的房前屋后,都有挖好的地窖。每年紅薯豐收,大人們就將地窖夯實、掃凈,然后將一筐筐紅薯放入窖中,這樣能使紅薯保存很長時間。記得兒時,外婆有一次將我裝進筐子,用繩子放入地窖撿紅薯。我在撿紅薯的過程中,忽然看到紅薯堆里有只癩蛤蟆,頓時嚇得“哇哇”大哭,外婆連忙讓我坐進筐子,把我從地窖里提了上來。在城里工作的父親回來得知后,特地捉了一只癩蛤蟆,讓我練膽。起初我嫌癩蛤蟆長得太丑陋,不敢摸,父親說癩蛤蟆雖然不好看,但老實,不會傷害人。在父親的耐心示范、引導下,我先是小心翼翼摸了摸癩蛤蟆,接著大著膽子把它拿到手里,果真如父親所說,癩蛤蟆老實極了。后來,我再下到地窖里撿紅薯,看到癩蛤蟆,也不害怕了,反而覺得它憨憨的,很可愛。
十歲左右,我們全家搬遷到縣城,爺爺說大舅是個種莊稼的好手,就把田地交給了忠厚善良的大舅。當時從縣城到鄉(xiāng)村沒通公共汽車,乘船往往需要一天時間,我若想回農村老家,需要等到學校放寒假或暑假才行。大舅經常從鄉(xiāng)下來縣城看我們,每次都會扛著一口袋紅薯或紅薯干。我們吃著家鄉(xiāng)的紅薯,腦海中不由得縈繞著“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同時也把鄉(xiāng)愁吃進了心里,對紅薯的情結更深了。
時間如白駒過隙,一晃四十年過去了。爺爺和大舅雖已先后離開了人世,但他們留給兒孫們的生活,卻是勝過紅薯百倍的幸福甜蜜,我們?yōu)榇硕己苷湎А?/p>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