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每當家里包餃子的時候,奶奶留下的鍋排就派上了用場。包好的餃子先放在鍋排上,一行行,整整齊齊,像士兵在操場等待檢閱;一圈圈,重重疊疊,像花兒在含笑綻放。餃子放在鍋排上,不需要在鍋排上面先撒層面,它不會沾皮,而且好拾取。如果包好就下鍋,稍微傾斜一下鍋排,餃子就像鴨子下河一樣,滑進鍋里。
打我記事起,家里的鍋排是必不可少的物件,離不開奶奶納的一手好鍋排。
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高粱卻遍地都是。高粱成熟收割以后,高粱穗子是老百姓最想要的糧食,高粱稈用來蓋房做房頂、編薄曬東西……高粱莛子就用來納鍋排。鍋排,顧名思義就是鍋蓋。那時候鐵、鋁貴,老百姓買不起,高粱莛子納的鍋排,應運而生。困苦,造就了老百姓接地氣的智慧。奶奶心靈手巧,納的鍋排也是“升級版”的,可大可小,用作盆蓋、缸蓋等等;同時,也是“創新版”的,造型迥異,可做饃灶頭子、針線簸籮……
奶奶納鍋排的線,是自己搖紡車紡的,結實耐用,這是許多家庭因不會紡線而沒辦法的事情。奶奶能做到自足自立。奶奶的紡車,嚶嚶嗡嗡,不絕如縷,合著時代的節拍,唱盡了興衰,好像到上世紀90年代初才退出了舞臺。
奶奶納鍋排的針,是細長的那種,比繡花針還要細。奶奶向妯娌們傳授經驗時說:這樣針眼兒就不明顯,不會藏灰。針線走過的線路圖,有菱形的、正方形的、圓形的,從中心點延展到周邊,或交錯、或平行,有規則地分布在鍋排兩個平面。奶奶沒有文化,叫不上線路圖形的名字,卻能巧妙地納出來。我無法說清奶奶這是怎么做到的。這就是勞動常常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
納鍋排不是農村人的主要勞動,奶奶只有農閑或下雨天時才納鍋排,有時納得多了,就趕集市賣,貼補家用。奶奶納鍋排時,常有左鄰右舍來串門嘮嗑,有家長里短,也有奇聞怪談;有農業收成,也有尊神敬鬼……勞動是在輕松愉快的絮叨下完成的。她們聊的故事我聽不懂,猶如過往云煙。
使我不能忘記的是,奶奶還會用鍋排廢角料給我做鳥籠、撥浪鼓等玩具。撥浪鼓就是用裁剪下的高粱莛子做個圓的小鍋排,再在中心位置豎一根高粱莛子,鍋排兩邊再系上小線繩,繩子另一頭拴上珠子,拿著中間那個高粱莛子,左右擺動就發出咚咚的聲音。這填補了我兒時沒有玩具的空白。
多年以后,我回到家鄉,我忽而發現奶奶那雙手像干枯樹枝一樣,奶奶已經年邁,歲月帶走了她最好的年華。而我也多年不曾看到奶奶納鍋排的情形了。
鍋排綠色環保,名副其實,常常因價格低廉而被人淡忘,并逐漸退出了生活。但鍋排,曾經是人們抹不去的記憶。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