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在我的記憶里,過年的味道就是一品鍋的味道,它的香氣一直彌漫著整個春節。
我的老家在江南一個叫陵陽的古鎮,一品鍋在老家叫陵陽鍋子,可是我喜歡叫它一品鍋。據說,此菜原來由明代石臺縣“四部尚書”畢鏘的一品誥命夫人余氏創制,故名“一品鍋”。說到底,其實它就是個火鍋大雜燴。其實,一品鍋子在我家,每年都是年夜飯的重頭戲。一品鍋子食材豐富,程序繁瑣,耗時很長,尋常的日子母親幾乎沒燒過這道菜。
一品鍋,主要由鍋底和配菜兩部分構成。說是配菜,內容其實是比鍋底要豐富得多,一層又一層,層層疊疊,整整齊齊地鋪著,一直鋪到了鍋沿。第一層鍋底,可用干筍或干豆角,母親通常用干豆角。第二層配菜,可選用大塊的紅燒肉也可用牛肉當主料,一般用紅燒肉比較多。輔料是粉絲、豆腐和圓子。粉絲長壽,豆腐清白,圓子團圓,所有的美好寓意都在這一品鍋中。圓子有肉圓子、糯米圓子、蘿卜圓子、藕圓子、炒粉圓子等,可根據自己的喜好做成,且各有特色。糯米圓子綿軟,肉圓脆香,蘿卜圓、藕圓酥脆,炒粉圓香郁。輔料的鋪放順序,也是有講究的。第三層,一般鋪焯過水的老豆腐;第四層,用生抽拌好的粉絲鋪在豆腐上面;第五層,自然是前文所說的各種圓子,母親通常會用糯米圓子沿鍋邊圍滿一圈,寓意諸事圓滿。
所有的食材,母親都會在頭天給泡好且燒半熟,年三十上午層層疊疊鋪好,加鹽、加油、加水、加調料,用大火燒開后轉文火繼續燒一個小時左右,香味漸漸地從廚房彌漫開來,時間越久,香味越醇厚。等到年夜飯時,起鍋上桌,母親會撒上事先切好的綠色蒜葉作點綴。父親招呼著大姐點燃酒精爐,然后小心翼翼地將一大鐵鍋一品鍋端至客廳,肉香從廚房飄到了客廳,挑動著我味蕾上的每一根神經。每吃一層都有一層的驚喜,被油浸透過的粉絲順順滑滑,哧溜一下就滑進了我的肚中;咬一口煮透的豆腐,未及咬動,豆腐的香味就溢滿整個口腔,湯汁順著咽喉滾動,溫暖著我的胃。紅燒肉更是肥而不膩,酥軟爽口。被用作鍋底的干豆角,經過長時間的燉煮,早已裹上了肉香、豆腐和粉絲的味道,軟軟的,香香的,入口即爛。
真正的春節是從大年初一開始。年三十的年夜飯母親會燒很多菜,會特意多煮點飯。我問母親,準備這么多,吃不完,不是浪費嗎?母親說,年年有余啊。在春節里浪費竟然都這么的義正詞嚴。最奇怪的是,所有的菜除了蔬菜,次日吃,味道都不如從前,唯獨一品鍋除外。一品鍋第二天加熱一部分再吃時,味道竟然比第一餐的更濃厚更香。大年三十那天,一大鍋的一品鍋子自然是吃不完的,母親會用瓷盆子裝起來保存好。春節后的日子,母親會事先夾一部分出來加熱后吃,然后再炒幾個菜,省時省力又省心,我們全家都愛吃,就著一品鍋濃濃的湯汁泡飯,白米飯瞬間染上了紅褐色,光是看著就有了食欲,我能吃上滿滿的一大碗米飯。若有人問我春節的味道,我一定會大聲地告訴他,那就是滲透著母愛的一品鍋的味道。
轉眼又是一年春節到,我又開始惦念一品鍋了。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