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每到春風送暖、野菜飄香時節,便勾起我濃濃的思鄉之情。
我的老家在皖南山區,那兒氣候溫熱,叢林茂盛。陽春三月,一場春雨之后,陽坡上,疏林間,便有鮮嫩的野菜齊刷刷地冒出來。記得,小時候曾跟著母親上山挖野菜,我提著竹籃,母親手拿一把小鏟子,專揀那鮮嫩的野菜挖,一會就一大把,放進竹籃。母親教我:這是薺薺菜,這是婆婆丁,這是雞爪菜。雞爪菜是山里長的一種野菜,學名叫“蕨”,嫩葉可食,亦稱“蕨菜”。因其外形似雞爪,山里人便叫它雞爪菜。母親將采來的蕨菜用開水焯過,去其澀,切成小段,佐以大蒜、紅尖椒放進油鍋炒熟,菜未起鍋,便香氣四溢,叫人饞涎欲滴。
還有一種野菜,叫馬齒莧,山里人又稱它長壽菜,是餐桌上的??汀qR齒莧,田間地頭,隨處可見,與野草混長一起,挖野菜時可不能馬虎。我小時候從地里挖來的馬齒莧,祖母都要仔細地清理,剔去那些相似的野草。馬齒莧冷拌后,端上桌,母親在上面滴上幾滴麻油,香味撲鼻。祖母說:“馬齒莧好吃,清火,可入藥?!蔽覂簳r患過皮膚病,是祖母治好的。祖母煮了一大盆熱水,放入馬齒莧,讓我泡澡,而后又將馬齒莧搗爛,敷在患處。幾番下來,皮膚不癢了,也不痛了,病除沒有花一分錢。
我成婚晚,一度成了母親一塊心病。那陣兒母親時時處處留意,就連去地里挖野菜也不放過。我母親和妻媽就是挖野菜時認識的。她們邊挖野菜邊聊家長里短,扯著扯著便扯到兒女婚事上來。那時我們正當談婚論嫁的年齡,她們便巧作安排,想方設法讓我們見面。
一天傍晚,我正在窗下看書,母親在廚房里捏菜窩頭,忽聽有人敲門,母親大約心里有數,喚我:“綏娃,去看看誰來了?”我拉開門,見是位陌生姑娘,有點詫異,姑娘笑嘻嘻地遞過一把小鏟子道:“我來還東西。”那是我母親挖野菜用的鏟子,怎么在她手里?正想問個明白,姑娘卻一扭身離去了。母親埋怨我:“咋不叫姑娘來屋里坐坐?”說真的,當時有些慌亂,客氣話一句也沒有說,但印象還是很深的。
母親看在眼里,趁熱打鐵,以野菜喻人說:都說蕨菜好吃,那是鮮嫩的緣故。原來蕨菜可采期較短,通常只有半個多月,而且“在季是菜,過季是草”,過了采摘期,原先那些鮮嫩的蕨菜便成了滿山的毫無用處的雜草。母親的話提醒了我,在這個世界上好東西總是有一定時效性的,最關鍵的是要抓住時機,物如此,人亦然。世上沒有后悔藥。既然認準了,就得牢牢抓住,不能再錯過。我們僅相處半年,便攜手走進了婚姻的殿堂。在我們喝交杯酒時,母親將那用紅綢裹著的小鏟子交給我們,要我們好好珍惜。
而今,又到野菜飄香時,祖母、母親已先后離去,我和妻也早生白發,都老了,但那把挖野菜的小鏟子仍在,那是我們愛情的見證??!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