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fā)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連綿的紫蓬山脈一路從西向東沿伸,蓊郁、蒼翠,景色迷人,而羅壩就像它的嫡親女兒,詩般的綠意,令人銷魂。去羅壩的路上,綠海涌波、鮮花斑斕,白墻青瓦、崗坡起伏,車在林間行,人在畫中游。
羅壩村原屬肥西縣的燒脈鄉(xiāng),因村內的羅壩圩子而得名,現歸屬紫蓬鎮(zhèn)。羅壩村是淮軍的重要發(fā)源地之一,周盛波、周盛傳兄弟,均是中國近代史上從羅壩村走出的著名淮軍將領。當年周盛波、周盛傳發(fā)跡后,兄弟兩及子孫相繼在紫蓬山下建立了包括周老圩、康灣圩在內的大大小小七個圩子,而羅壩圩又是紫蓬山下多個圩子建筑的范本,院內古樹參天,三角楓等名貴樹木,樹齡已達160多年。
彎彎曲曲的水泥路在林間時隱時現,一處溝壑前,茂密的針葉林頸項相依,康灣圩猶抱琵琶半遮面似的一眼已看不清它的輪郭。康灣圩是盛軍將領周盛華居住的地方。他的第四代重孫周伯萍,一位新中國的外交官,曾先后出任過坦桑尼亞大使館政務參贊,阿爾及利亞、扎伊爾大使。新中國與希臘建交后,周伯萍被派駐雅典第一任大使。周氏兄弟的直系后代多有建樹,直至今天仍有許多人活躍于海內外,成為政界、商界和學界名人。
羅壩村地處江淮分水嶺丘陵,缺水是它的典型特征,1958年,羅壩圩設立國營苗圃。聰明的羅壩人依托肥西苗圃,走出水稻、棉花等傳統(tǒng)農業(yè)生產模式,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大面積種植苗木。2004年,村里從蕭山引進了高中低檔苗木,幾年之后,全村近萬畝耕地、山場,幾乎全都種上了苗木。
在康灣圩苗農周先谷家,一進院內,各種名貴花卉盆景錯落有致地擺滿了整個庭院,每盆價格從百元、上千元至萬元以上不等。說起肥西的苗木生產,全國各地沒有不知道三崗的,而周先谷卻告訴我一個秘密。他說,肥西的苗木,名在三崗,而早期的根扎在羅壩。改革開放以前,羅壩人就開始興種苗木,到了2000年后,羅壩的苗木開始朝著精品化規(guī)范化的方向發(fā)展。今天的羅壩村,多家苗木公司承包了全村幾乎所有的山地,更新苗木品種,采取市場化運作,帶動當地苗木花卉產業(yè)日趨發(fā)展壯大。
周先谷說,肥西最早的苗木花卉嫁接技術,就來自于羅壩村的康灣圩。上世紀六十年代,桂花樹奇缺,全縣只有紫蓬山一帶的周邊有零零星星的幾棵。從合肥市土產公司下放回鄉(xiāng)的周燾(與周伯萍是堂兄弟)先生精通花藝,他尋遍了紫蓬山周邊的山脈,從李陵山、吳山口、余小郢、大千山等多處方尋得不多的桂花樹枝,用野生的雞骨嘴樹嫁接成功。七十年代,合肥市園林局來要桂花,周燾嫁接的幾百棵桂花,每棵賣到了3元。后來,他嫁接生產的含笑、臘梅、百蘭也相繼獲得成功。再后來,上派劉灣村民組的周本滔,前往康灣圩拜師學藝,并將這一技術傳到了三崗。八十年代初,周燾成了肥西縣第一個萬元戶,受到了合肥市政府的表彰。
如今的羅壩村,處處花扶樹,戶戶綠繞門。全村孕育出了100多名從事苗木經營的經紀人,他們生產生活在羅壩,而大多又都在縣城和省城買了房子。村里人說了一個真實的故事:本村有位村民去縣城買房,穿著平時在家干活時那身衣服,一只蛇皮袋里背著60萬元的現金。售樓小姐問他干什么,他說買房,售樓小姐不信,要他到別的地方去看看。這位村民把蛇皮袋往臺子上一摜:我把錢都帶來了,不買房到這里來干什么?弄得那位小姐一臉的窘。
羅壩村民周先兵和愛人余尉霞,在家門口的望湖山上承包了二百多畝山地,創(chuàng)業(yè)之初,夫婦倆從山下把苗子背上山頭,自己挖凼,自己澆水,時常一連幾天就住在山上。如今夫婦倆注冊了一家“月亮灣苗木合作社”,經營得紅紅火火,全國很多名人都來過“月亮灣”。
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有獎征集新聞線索,可以是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一經采用將給予獎勵。
報料方式:新安晚報官方微信(id:xawbxawb),大皖新聞“報料”欄目,視頻報料郵箱(baoliao@ahwang.cn),24小時新聞熱線:0551-62396200。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