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天氣晴朗,陽光明媚,氣溫高達20度以上,我帶著已在合肥師范二附小上一年級的孫子敦寶,來到濱湖新區的塘西河公園里游玩,河邊的柳樹,低垂的、細細的柳枝,在微風中搖動著拂面而過,癢癢的、柔柔的、輕輕的。“爺爺,你看柳枝上,長出了好多小葉子。”在孫子的招呼聲中,我順手托起幾根柳枝仔細看去,一點不假,柳枝上已冒出許多淺綠色的嫩芽細葉,在陽光的照耀下透明鮮亮,楚楚動人,充滿著朝氣。這些嫩芽大多是四片綠葉,少數為三、五片綠葉簇擁著一個花蕊。“這花蕊像啥呢?”我問道。孫子敦寶說:“是不是有點像玉米啊。”噢,還真的是,簡直就是縮小版的玉米,雅黃色的,佇立著,盛開著。
看著在微風中輕輕拂動的柳枝,我想起了豐子愷先生。他是散文名家,一篇《楊柳》寫景細膩而又有層次感,意脈流暢,結構嚴密,給人一種韻致天成的感覺。文章的描寫語言,不僅形象、生動、逼真,而且帶著獨特而含蘊的抒情韻味,其中還運用了比喻、擬人、排比、設問等許多修辭手法。豐子愷先生還是一位畫楊柳的大家,上世紀70年代初,我在上海服役期間,有幸在一個規模不大的畫展中,親眼目睹了豐子愷先生的多幅楊柳畫大作。畫中的柳枝線條簡潔,如醉似舞。楊柳用綠意裝點春天,以一種低垂的姿態,與璀璨的春光完美融合,溫文爾雅,生機勃勃,這姿態不僅展現了一種美,更展現出一種引人遐思的品格。當時,我在鄉下待了五年,來到上海不久,所以看到楊柳畫作這一比較熟悉的內容,頓時感覺非常親切,所以印象深刻。豐子愷先生曾說:剪一根柳枝插在地上,它就會活過來、長起來,幾年以后,就成了一棵高高大大的楊柳樹。
在豐子愷先生贊美楊柳樹的文章中,有一個與眾不同的特點,那就是楊柳枝葉一直是“不恥下問”的。古樹長到參天,紅杏長到出墻,所有綠葉花朵,也都是蒸蒸日上的,而它們似乎忘記了自己的根和腳下的土地。楊柳卻不然,柳樹長得越高,柳枝越低垂向下,越有千姿百態。千萬條枝頭細柳,條條都沒有忘記自己的根本所在,時時俯首眷顧著腳下的土地,借著春風之力,向根部舞動著春的信息。這就是柳枝的美德,不忘本和永遠感恩。作者突出了楊柳的樸實無華,更反襯了楊柳與眾不同的品格,通過楊柳來贊美那些知恩圖報的人,批評好高貪婪的人,同時也體現了作者在處世待物上超越世俗名利的人生觀念,內涵深刻,耐人尋味。
資料顯示,豐子愷先生年輕時,曾跟著自己的老師夏丏尊來到浙江上虞的春暉中學任教,在學校后面的山腳下,與夏丏尊、朱自清等住在一排比較簡陋的小屋內。面對著白馬湖,愛柳樹的豐先生就在天井的右角栽下了一棵楊柳樹。也就是在這個小平房里,豐先生創作出了系列名篇大作,其中就有風格獨特的《人散后,一鉤新月天如水》等充滿著人間煙火和家庭溫馨的系列鄉村風俗畫。豐子愷先生說,柳枝長得快,三四年的光景,至少能與人一般高了。所以在學校里,夕陽西下的時候,常常可以看到豐先生與夏丏尊、朱自清等品茶喝酒、談古論今、吟詩作畫、聊天說笑,直到酒壺見底、菜盆干凈、微醺小醉,方才各自回屋休息。豐子愷先生創作的許多作品中,都有這樣的畫面和描繪。
2021年的春天,氣溫較往年要高一些。立春后,隨處可以見到柳枝發芽抽條,生發著鵝黃般的新葉,它告訴我們,春天來了,春天的腳步已經到了你我的身邊。我拿出相機給孫子敦寶拍照,他手撫摸著柳枝,鼻梁上架著一副眼鏡,滿臉的笑容,心中的快樂溢于言表。我問他:“春天來了,萬物生機勃勃,你最想干什么啊?”他回答道:“戶外運動游玩,看看動畫片,但第一位的還是學習,每天讀一會兒書,做一點寒假作業,學習一點知識,是我現在最重要的事。開學后,我還要學習圍棋,寫硬筆書法等。”好啊,我覺得,這是他正確、多彩的人生起步。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