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運動會前,集體網購演出服,運動會結束,又利用平臺“七天無理由”規則,集體退貨?部分學生竟將“穿新衣開運動會”異化成“零成本消費”,沈陽遼美中等職業學校惡意退貨六十套演出服事件,猶如一面棱鏡,折射出的是當代教育場德育教育的缺失,思政教育的蒼白。
在現代教育中,都知道順序為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德為先,育人向德向善,以德育鑄魂,才能筑牢思想根基,才是學校首要任務。但是,部分學生明知演出服已經穿過,卻以質量問題退貨,這是對“七天無理由退貨”規則的惡意利用,違背了基本的契約精神和道德準則。
這場退貨風波顯現出了刺目的荒誕性。學校,是德育教育的主場,本應是契約精神的示范者,學生卻說老師授意“集體買集體退”,用“七天無理由退貨”違規退貨薅羊毛。當教育者將商業規則異化為薅羊毛的工具,這種價值錯位比經濟損失更令人扼腕。評論區不少網友指責此舉過分:“這么對待店主,良心不會痛嗎?”
當然,此次事件也暴露了平臺規則的漏洞,在“7天無理由退貨”的大棒下,別有用心的人鉆了空子,但平臺卻沒有調查,野蠻關閉了商鋪,致使商戶申訴無門。
如果再將此事,放大至整個社會層面,“鉆空子”、“薅羊毛”等于會過日子,“占便宜”理解為理性消費,那么,白嫖現象折射出的就是社會的信任危機。
六十套被退回的演出服,恰似六十聲警鐘。要杜絕此類事件再次發生,需多方共同努力。
作為學校,應加強對學生的誠信教育,將品德培養融入日常教學;同時,運動會不是藝術演出,經費不足,校服完全可以平替。
作為平臺,則需要完善退貨審核機制,在面臨異常退貨時,應該“先調查才有處置權”,平衡消費者和商家權益。
作為相關執法部門,也應完善法律法規,加大對惡意退貨行為的懲處力度。
唯有誠信教育穿透“七天無理由”的技術屏障,才能讓“七天無理由”真正發揮其保護消費者權益的作用。
大皖新聞記者 朱慶玲
編輯 張大為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