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經學校學位評定委員會審核,同意撤銷土木水利碩士專業學位類別。消息一出,一些對土木工程專業未來發展不抱樂觀態度的人心中,再次籠罩一層陰霾。
市場風云變幻,部分專業遭遇“冰火兩重天”,“最火爆專業成天坑”只是其中一個縮影。究其原因,市場需求在不斷變化。
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里,土木工程專業是備受考生和家長青睞的“香餑餑”。學生畢業趕上房地產熱潮,好找工作、能拿高薪,迅速將知識轉化為財富和社會資本,土木工程的確是名副其實的好專業,受到追捧導致錄取分數線越來越高。
殊不知,曾經“高不可攀”的土木工程專業,如今承受了冷落甚至被一些高校淘汰。伴隨著我國大基建、大地產開發揮別“黃金時代”,而蓬勃發展的互聯網行業吸引了大批學生涌入,“輕土木重IT”得到越來越多年輕人的價值認同,成為他們的現實追求。
考生填報志愿“望土木而卻步”,被調劑到某名校土木工程專業后發帖詢問要不要復讀,土木工程本科畢業生考研跨考文學、經濟學、理學專業的層出不窮……“最火爆專業成天坑”猶如一面鏡子,折射出有些人對土木工程專業的前景缺乏信心。
德國社會學家韋伯有句名言,“人是懸掛在自己編織的意義之網上的動物”。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價值觀念的重塑與更新,自然會帶來年輕人在專業選擇上的“區別對待”。
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每個人都難以獨善其身。這幾年,不論是土木工程專業,還是工商管理等管理類專業,抑或是新聞學專業,隨著科技的一日千里、急劇的社會變化,一些專業的生存生態都發生了鮮明的變化。換個角度看,“最火爆專業成天坑”,也說明熱門專業和冷門專業之間沒有絕對的界限、“好專業” “差專業”不能被簡單、粗暴地定義,二者完全可以相互轉化。
就業是民生之本,市場需求的變化呼喚高校不斷進行專業的調整和優化。“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本身”。世間萬物,都在浩淼的歷史長河中經受時光的洗禮、歲月的沖刷。“最火爆專業成天坑”并不意味著土木工程專業沒有存在的意義,而是要通過改革創新拓展生存空間;方興未艾的“新工科”建設,為部分高校土木工程專業提供了重獲新生的契機。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呼喚更多復合型、綜合性人才,這就要求高校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注重學科交叉融合,“新工科”建設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
與“老工科”相比,“新工科”更強調學科的實用性、交叉性與綜合性,尤其注重信息技術、人工智能、電子控制、軟件設計等新技術與傳統工業技術的緊密結合,這無疑給土木工程專業提供了轉型升級的渠道。
大學并非封閉的象牙塔,同樣被嵌入到形形色色的社會網絡之中;置身在一個以易變性、不確定性、復雜性和模糊性為特征的“烏卡”社會中,面對國際國內高等教育領域的激烈競爭,高校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和壓力,顯然不能自彈自唱、孤芳自賞。
土木工程專業排名全國第一的同濟大學,積極挖掘該專業的多種可能性,制定了“土木工程+N”人才培養方案供學生選擇。該方案包括通識課程和專業基礎課程,并在后期提供了七個模塊的選擇,涵蓋建筑工程、地下建筑工程、巖土工程、橋梁工程等領域,實現專業內的個性化和差異化。
與此同時,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還與其他學院開設“數理強化班” “力學實驗班”“創新創業班”“土木-法學”復合人才實驗班,進行跨學院、跨學科個性化人才培養。種種改革與創新,不僅更好地服務了市場需要,也為學生們提供了更多元化的就業方向。
面向未來,未來已來。按照2023年2月教育部等五部門印發的《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改革方案》,高校要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深化學科專業供給側改革,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建設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
一方面,要淘汰一批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學科專業;另一方面,要新設一批適應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學科專業。此外,新工科、新農科、新醫科、新文科等“四新”建設的關鍵,就是促進多學科交叉與深度融合,推動傳統學科的轉型升級。
世界瞬息萬變,注定了我們誰都無法一成不變。對于高校而言,要始終與時代同頻共振,不斷調整優化學科專業設置,不斷提高復合型、綜合性人才培養質量。
對于學生來說,不管是昔日的最火爆專業還是如今的“天坑”,不管是曾經的冷門專業還是當下的熱門專業,聽從內心的聲音,選擇自己認同并熱愛的專業,不斷提升個人的核心競爭力和綜合素質,讓自己“端得起金飯碗,脫得下長衫”,才是青年人安身立命不變的“成功密碼”。
在高等教育已經進入大眾化、普及化階段的當下,高校和學生沒必要被所謂 “最火爆專業”“天坑專業”牽著鼻子走。對于那些銳意進取、奮發有為的人們來說,沒有任何專業是“天坑”。
在變與不變中重燃希望火把,高校和學生才能各得其所、美美與共。
據安徽時評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