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袁隆平院士遺體送別儀式,于5月24日上午10時在長沙明陽山殯儀館內舉行,殯儀館內外致哀的鮮花匯成海洋,追思緬懷。人們懷揣崇敬與哀思,希望再送袁老一程。
在過去的12年里,來自安徽的張永玲往返長沙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00多次,向袁隆平院士匯報工作,而這一次的匯報,卻化作無盡的淚水。在告別儀式現場,她在心里向袁老做了最后一次匯報。“我會繼承您的夢想,把種業這項事業繼續下去。”
在得知袁老去世的消息后,張永玲和同事便趕忙買了從合肥南下的車票。她感到自己“心里被撞了一下”,怎么也不相信,這個喜歡瞇著眼睛、面帶微笑說話的老人就這樣離開了。告別儀式現場,莊嚴肅穆,哀樂低回。張永玲努力控制著自己的情緒,和一起前來吊唁的親朋來賓們鞠躬致哀。等同行的人走了,她又留了下來,和袁老的家屬一起,上前給老人磕了三個頭,“非常不舍。”
12年前,因為袁隆平院士的一句話——“種業是農業的芯片,中國人的飯碗要掌握在自己手里”,懷揣三農情懷的張永玲跨行進入種業界,在安徽成立了種業公司,從事雜交水稻研發和推廣。“當時我們國家還沒有像國外那樣的種業巨頭,把中國的種業做成具有世界競爭力,是袁老師對我們的期待。”
這些年,隨著中國種業科研的實力不斷加強,優秀的品種也推陳出新。張永玲記得,每當她們在雜交水稻工程上取得一些成績,袁隆平院士總會給予她們鼓勵和支持。
有一年,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在三亞的南繁基地舉辦了新品種高產栽培示范,張永玲她們的一個水稻品種Y兩優17產量在眾多品種中位居第二,畝產近900公斤。“結果出來之后剛好是中秋節,我突然接到了袁老師的電話,他說我們這個品種取得高產,他高興得很。”張永玲一下被袁老的聲音感染到了,在電話里,袁老還分析了她們和第一名的差距,認為除了水稻生育期的差異,這個品種非常優秀,鼓勵她們繼續進步。
“當時我心里就感慨,這么大的一個科學家,每天那么忙,還愿意就這么小的品種情況主動和我們交流。”張永玲記得,她們每次去匯報工作,袁院士都熱情接待,帶著她們下地去看水稻的長勢,請她們吃飯。袁老對后輩的提攜和關心,讓張永玲心里格外的溫暖。在她看來,這是袁老對雜交水稻事業的深厚感情,“他是真真正正把守護老百姓的飯碗當成終身事業的人”。
今天上午的告別儀式現場,張永玲看到前去拜祭的隊伍排得特別的長,看不到頭。她注意到,人群中有一些老人年事已高,由家人攙扶著,不遠路程進入現場拜祭。還有人控制不住情緒,蹲在原地,哭成淚人。拜祭現場堆滿了送別的鮮花,鮮花上留著民眾對袁老的緬懷:“從此以后,碗中有米,心中有您”、“奇跡來自泥土。一顆種子,改變世界”、“袁隆平爺爺,一路走好”……
張永玲在很多場合聽過袁隆平院士的兩個夢,一個是禾下乘涼夢,另一個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我們還要繼續秉承袁老師的期待,追隨他的夢想,擦干眼淚,把種業事業繼續下去。”在告別儀式結束后,張永玲哽咽著說。
相關新聞:袁隆平院士家屬叩謝領導親朋 答謝辭提及袁老“兩個夢”
袁隆平院士遺體告別儀式24日上午10時在明陽山殯儀館銘德廳舉行,來到現場悼念的親朋和來賓,也收到了一份來自袁隆平同志家屬的答謝辭。在答謝辭上,記者看到,對于社會各界的關心和厚愛,家屬心存感激,表示衷心的感謝。
在答謝辭中,袁隆平院士家屬提及了袁老的“兩個夢”。“家父年輕時就樹立了‘讓天下百姓吃飽吃好’的夢想,并積極踐行‘發展雜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的理想。在他職業生涯中,黨和政府對于雜交水稻事業給予了高度的關心和支持,通過各級領導和全體同仁的共同努力,才使得父親的‘禾下乘涼夢’逐步變成現實。雜交水稻的國際推廣,也得到相關國家、國際組織的密切配合和支持,父親的‘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也正在初步實現。”
在答謝辭結尾,家屬寫道:“家父走了,我們要化悲痛為力量,踐行家父的理想。秉承您‘發展雜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的遺愿,砥礪前行,絕不辜負您的期望。再次叩謝各位領導,各位親朋好友及來賓。”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陳牧
編輯:陶娜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