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袁隆平院士去世的消息,引發了廣泛的關注,很多人都表達了心中的悼念。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記者了解到,袁隆平院士在安徽還有一個院士工作站,這些年袁老也一直牽掛著這里的雜交水稻研發和推廣。
袁隆平院士察看Y兩優2號高產示范田長勢。
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記者了解到,經安徽省科技廳批準,2013年7月袁隆平院士在安徽袁糧水稻產業有限公司設立了院士工作站,這也是唯一一家以超級雜交稻種業科技創新為主的院士工作站,袁院士兼任公司育種首席科學家。喬保建博士是該工作站的站長,5月22日下午得知袁老去世的消息,他覺得震驚又難過。
“我們是做雜交水稻研究與推廣的,袁院士團隊專家經常到公司育種基地了解、指導研發,袁院士非常關心公司的情況,因為他一直記掛著雜交水稻事業的發展。”他告訴記者,袁院士團隊研發的兩個超級雜交水稻產品,一個是Y58S,一個是Y兩優2號,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將這兩個品種放到袁糧公司進行轉化,由袁糧公司獨占使用,其中Y兩優2號是中國國內第一個大面積畝產突破900公斤的水稻品種。這些年,在袁隆平院士的直接指導下,院士工作站的專家會對科研育種材料進行共享,并對新品種、新技術進行指導。
喬保建博士回憶,這些年院士工作站里的成員,經常會去湖南以及三亞雜交稻研究基地看望袁老,“只要身體允許,他都會出來和大家交流。”在他的印象中,袁院士很喜歡下地,人也非常樸實。“他的離開,對我們整個雜交水稻行業是一個重大的損失。”喬保健表示,這些年,袁院士也帶出了很多核心的科學家,他們將繼續與袁院士的團隊保持密切的聯系,把雜交水稻的研發推廣工作繼續推進下去。
當天,安徽袁糧水稻產業有限公司的副總經理袁女士也向記者回憶了對袁老的印象,因為工作關系,她們多次前往湖南拜訪老人家。老人家風趣、幽默也很親切。她記得,當時到袁隆平院士的辦公室時,袁老指著自己墻上的一張照片給她看,那是一位外國記者給他拍下的在田間工作的照片,上面還有一句英語,翻譯過來叫做:饑餓終結者。他很喜歡這張照片。
那時袁老已經89歲高齡。“我注意到他還在用筆親手寫論文,非常敬業,也很認真。沒想到他這么快會離開,大家都感到很悲傷。”袁女士回憶道。
相關新聞:“雜交水稻之父”去世 名字將寫入遼闊大地
5月22日下午,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記者注意到,由“雜交水稻之父”創辦的袁隆平院士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官方網站已經將頁面全部調成黑色,表達哀悼。
根據該網站發布的消息,山河嗚咽,天地同悲!享譽世界的“雜交水稻之父”、“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省農業科學院名譽院長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2021年5月22日13時07分在長沙逝世,享年91歲。
袁隆平是我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成功地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科學家,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他沖破經典遺傳學觀點的束縛,于1964年開始研究雜交水稻,成功選育了世界上第一個實用高產雜交水稻品種“南優2號”。雜交水稻的成果自1976年起在全國大面積推廣應用,使水稻的單產和總產得以大幅度提高。20多年來,他帶領團隊開展超級雜交稻攻關,分別于2000年、2004年、2011年、2014年實現了大面積示范每公頃10.5噸、12噸、13.5噸、15噸的目標。最新育成的第三代雜交稻叁優一號,2020年作雙季晚稻種植平均畝產達911.7公斤,加上第二代雜交早稻畝產619.06公斤,全年畝產達1530.76公斤,實現了周年畝產稻谷3000斤的攻關目標。
“發展雜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袁隆平畢生的追求。為了實現這一宏愿,他長期致力于促進雜交水稻走向世界。目前,雜交水稻已在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亞、越南、菲律賓、美國、巴西、馬達加斯加等國大面積種植,年種植面積達800萬公頃,平均每公頃產量比當地優良品種高出2噸左右。
袁隆平1981年獲得國家發明特等獎,2001年獲得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14年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2018年獲“改革先鋒”稱號,2019年被授予“共和國勛章”。他還相繼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獎”等二十余項國內國際大獎。
袁隆平留給了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湖南省農業科學院全體干部職工將學習他胸懷祖國、一心為民的堅定信念,學習他同中國共產黨同心同德、真誠合作的思想風范,學習他自強不息、與時俱進、勇攀高峰的創新精神,學習他不畏艱辛、執著追求、迎難而上的堅強意志,學習他嚴于律己、淡薄名利、團結協作的高尚情操。袁隆平的名字,將寫入遼闊大地,印在百姓心上。“袁隆平星”也在太空閃爍,星耀大地。我們要化悲痛為力量,繼承他未竟的事業,繼續追逐“禾下乘涼夢”和“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加快推進湖南“三高四新”戰略凝心聚力,不斷拼搏,開拓前進!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陳牧
編輯 張大為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