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對于網傳袁隆平院士去世的消息,今天中午11時左右,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記者從接近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的相關人士處獲悉,“這是假消息”,但目前袁老在醫院接受治療。
根據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官方資料顯示,袁隆平,中國工程院院士,杰出的農業科學家,雜交水稻之父。50年來,他將全部精力傾注在雜交水稻事業上,踐行了他“發展雜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的宗旨,為中國乃至世界的糧食生產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先后榮獲國家發明特等獎、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獎”、“沃爾夫獎”、“世界糧食獎”等20多項國際國內獎勵,并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袁隆平院士于1964年在國內率先開展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研究。在他撰寫的第一篇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中提出:“要想利用水稻雜種優勢,首推利用雄性不孕性”。他的理論與研究實踐否定了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沒有雜種優勢”的傳統觀點,極大地豐富了作物遺傳育種理論和技術。
袁隆平院士解決了三系法雜交稻研究中的三大難題:利用“野生稻與栽培稻進行遠緣雜交”技術,找到了培育雄性不育系的有效途徑,并于1973年實現了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復系的“三系”配套;育成了強優勢雜交水稻“南優2號”等一批組合,并在生產上大面積應用;領導課題組成功突破制種難關,使制種產量逐漸提高,達到全國平均畝產350斤左右。
袁隆平院士解決了兩系法雜交稻研究中的一些關鍵技術難題:1989年,他提出了選育實用光溫敏核不育系的不育起點溫度指標和選育的技術策略,使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走出了低谷;后來又研究并提出兩系不育系原種生產程序和冷水串灌繁殖等重大技術,使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最終取得成功并推廣應用。
1997年,袁隆平院士又開展超級雜交稻研究,他設計出了以高冠層、矮穗層和中大穗為特征的超高產株型模式和培育超級雜交稻的技術路線,并在超級雜交稻研究方面取得重大進展,分別于2000年、2004年、2012年實現中國超級稻第一期畝產700公斤、第二期畝產800公斤、第三期畝產900公斤的目標,并于2012年,領銜啟動了中國超級稻畝產1000公斤的第四期目標攻關,同時提出了在原超級雜交稻超高產理想株型和保持較高收獲指數的基礎上,以增加植株高度提高生物學產量為核心的超級雜交稻育種新理念。
2006年,袁隆平院士針對我國人增地減的現狀,提出了運用超級雜交稻技術成果,用3畝地產出現有4畝地的糧食,大幅度提高現有水稻的單產和總產,提高農民種糧效益,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科學思路,即超級雜交稻“種三產四”豐產工程,2007年率先在湖南實施,并迅速在安徽、廣東、廣西、河南、云南、貴州、四川等省市推廣,取得了顯著成效。2011年,袁隆平院士又提出了“兩分田或三分地養活一個人”糧豐工程,得到了政府和專家的一致認同,已在廣東和廣西實施,均達到了預期效果。
袁隆平院士還多次到美國、國際水稻研究所等地講學、傳授技術,主持舉辦國際雜交水稻技術培訓班50多期,培訓來自亞、非、拉美30多個國家的學員2000多名,并多次去印度、越南、緬甸等國指導雜交水稻研究與生產。
袁隆平院士先后發表學術論文70多篇,出版《袁隆平論文集》、《雜交水稻育種栽培學》、《雜交水稻學》等專著7部,創立了系統的雜交水稻學學科。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陳牧
編輯 張大為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