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段高鐵上孩子吵鬧的視頻引發熱議。視頻中,一個三四歲的孩子因吵鬧聲音過大,被同車廂旅客勸說制止,不料卻遭到孩子家長的怒懟。對此,有人建議高鐵設置“兒童車廂”。(8月21日中國之聲)
相信類似高鐵上孩子吵鬧,讓周圍乘客不得安寧的情景很多人都遇到過,而呼吁、建議在火車上專門設置“兒童車廂”的聲音也早已有之。如果說設置“女性車廂”是出于對女性的保護,那么設置“兒童車廂”的目的又在哪里?無非就是對兒童進行物理層面的隔離。
毫無疑問,設置“兒童車廂”不存在任何“技術困境”,也能契合很多人心理需求,然而兒童的成長是需要和成人進行對話的,倘若設置“兒童車廂”,任由兒童在這個“小天地”自由發揮、隨性而為,他們的良好行為習慣養成難免會遇到障礙,社會公德意識培育也將面臨“非理性”挑戰。
兒童就是兒童,是和成人不同的概念。讓一個孩子一直言聽計從、嫻靜優雅也是成人對兒童這個群體不切實際的幻想。兒童對這個世界是好奇的,活潑好動、缺乏自制能力是他們成長期間的主要標簽,他們無法深刻理解成人世界的規則制度。
一旦在公共場所出現孩子吵鬧行為,與其無關的成人就不能容忍,產生深度厭惡和排斥心理,其實也是一種狹隘和自私,是一種不值得標榜的行為。
正如一篇文章中談到的:“不同的人在同一個空間,在相互交流中理解群己邊界,以自我意識為起點認識社會公德,這樣的空間對孩子來說也不啻為一所學校。”設置“兒童車廂”,看似規避了許多表面的問題,但讓兒童失去了和成人直接對話的空間,也就偏離了兒童成長的正確“軌道”,何談善待兒童、關愛兒童呢?
公共空間的秩序需要呵護,公共文明也需要在兒童群體的心中發芽,這就需要成年人給予孩子行為最大化的理解、包容。當然,作為兒童的監護人其父母也必須擔起教育的責任,對于孩子出現的不文明、不禮貌行為必須進行“管制”,不能縱容和放任,否則孩子只會越來越“熊”,會大大增加將來的挽救和教育成本。
社會規則的運行與秩序的維護應立足于理性思維之上,需要的是社會成員文明素養的提升,需要更多人具有換位思考的寬容心,最大限度提防隔離思維帶來更深的偏見。設置“兒童車廂”可行性有多大,還是多聽聽輿論的意見為好!
作者:樊樹林(2022年8月22日 新安晚報 2版)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