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不法分子宣稱免費贈送游戲裝備,再通過“激活費、認證費、驗證費”騙取未成年人錢財;有的以加入“明星粉絲QQ群”為誘餌,聲稱完成任務可領取禮品或明星簽名,誘導未成年人進行轉賬或刷單;有的嚴重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記者近日采訪發現,電信詐騙的“魔爪”伸向了未成年人。(8月10日《工人日報》)
天下苦電信詐騙久矣,成年人的世界尚且如此,更何況是認知能力較低、心智不成熟、缺乏生活經驗的未成年人。前不久,國家網信辦曝光了7 起涉未成年人電信網絡詐騙典型案例,歸納起來,主要有四種類型:打著“免費贈送皮膚”的旗號,誘導孩子偷用家長手機進行轉賬操作;發布紅包返利虛假信息,誘騙未成年人入群,然后以手續費、轉賬費、紅包費等多種借口來進行詐騙;通過屏幕共享等手法,欺騙未成年人獲取其親屬微信或者是支付寶賬號以及支付密碼來騙取錢財;誘騙未成年人進入到明星粉絲群,然后一步步進行詐騙。這些典型案例的曝光,對于未成年人以及他們的家庭都有很強的警示教育意義。
從中亦可見,未成年人掉入電信網絡詐騙“陷阱”,除了心智不成熟、辨別能力不強外,常因沉迷網絡和財產風險意識淡薄等因素相互疊加,最終被詐騙分子趁虛而入,造成財產損失。找到癥結,對策才能有的放矢,因此,治理針對未成年人的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國家、社會、學校和家庭都應該承擔起相應責任,齊抓共管,合力為未成年人筑起一道牢固的反詐防線。
具體而言,要以法治課、案例警示等形式加強對未成年人的安全教育,為電信網絡詐騙套路“畫像”,提高孩子們預防詐騙的意識。家長或其他監護人,要在盡到加強孩子網絡使用行為引導和監督義務的同時,管好錢財,理性控制孩子的零花錢,從源頭上預防詐騙。網絡平臺應扛起信息內容管理主體責任,嚴禁利用算法向未成年人推送包含危險行為、違背公德行為和不良嗜好的信息內容,不得研發上線誘導打賞等功能模塊,進一步健全防詐機制,堵住管理漏洞。
對未成年人的教育和保護工作,永遠在路上。斬斷伸向未成年人的電詐“魔爪”,努力讓每一位未成年人都遠離“電詐”陷阱,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需要綜合運用法律、行政、技術、經濟、教育等手段,不斷提升行業治理力度,凈化網絡生態,為未成年人營造綠色、安全、放心的網絡環境,讓每一個孩子都能被世界溫柔以待。
作者:謝曉剛(2022年8月11日 新安晚報 2版)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