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杭州一小學開設爬樹課程受到關注。該學校體育老師稱,每周會安排一個年級上爬樹課程,課程在老師的專業指導下進行,確保每個學生至少能有兩次爬樹體驗。(11月13日 澎湃新聞)
對于許多在鄉村長大的人而言,爬樹是一種不可或缺的成長記憶;然而,對于不少生在城市、長在城市的孩子們而言,爬樹卻是一個空洞的符號和抽象的概念。不會爬樹、不敢爬樹、不能爬樹甚至將爬樹貶低、污名化,成為這些孩子面臨的尷尬現實。
“小學開設爬樹課”說到底是一種價值理性的回歸,有助于補齊短板。伴隨著社會變遷,爬樹的功能也逐漸改變,從最初的獲取食物和燃料、防范風險等功能,轉變為如今鍛煉、健身。在鋼筋水泥建構的“城市森林”里,居住的小區附近大都沒有爬樹的地方;即使有樹可爬,這也是一種背離城市文明的行為。于是,一些消費者便將目光投向市場,一些游樂園也會給孩子提供爬樹、攀巖等類似項目。
“小學開設爬樹課”的目的,既是增強體質、鍛煉體能,也磨礪孩子們的意志,促進他們身心健康成長。從安全的角度來說,只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小學開設爬樹課”完全可以;從育人的角度來講,生活即教育,教育是全方位的,“小學開設爬樹課”也具有很強的育人功能。
近年來,少數大學、中小學陸續開設了爬樹課。爬樹課不僅順應了青少年和孩子們喜玩好動的天性,也是體力與智力結合的活動。爬樹對于上下肢的力量、人體的協調性要求很高,哪里可以爬、哪里不能爬、從哪里爬,以及下一個落腳點在哪里,都需要考量和權衡。爬樹能夠讓學生們體會到挑戰的快樂,能夠讓學生們親近自然,能夠為野外生存提供更多技能。“小學開設爬樹課”不僅是一種對體育的重視,也是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的產物。
“小學開設爬樹課”得到輿論的肯定與贊揚,不僅是因為課程本身,還在于學校對待體育的態度發生了顯著轉變。長期以來,體育課成為文化課的附庸,是可以被犧牲和放棄的“雞肋”;為了追求片面的成績,犧牲體育、音樂和美術等課程,成為一種“潛規則”。在體育得到越來越多的價值認同的當下,特別是深化教育評價改革的政策逐漸落地落實,讓體育課日益受到重視。當了數年體育老師,有的老師第一次感覺到“腰板硬了,說話有底氣了”;有的體育老師表示,“我每周18節體育課沒有一節被占用過”……在保障體育課時的基礎上賦予體育教育更多鮮活的內容,“小學開設爬樹課”只是“體育熱”的縮影。
南開學校創辦人、著名教育家張伯苓先生認為,學校體育不僅在技術之專長,尤重在體德之兼進,體與育并重;他提倡體育的社會化、生活化,“強國先強身”。促進孩子們身心健康、全面發展,希望“小學開設爬樹課”是一個好的開始。
作者:楊朝清(2022年11月14日 新安晚報 2版)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