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燦若星漢的皖籍名人中,有一個人應了歇后語:對窗戶吹喇叭——名(鳴)聲在外。他在安徽似乎寂寂無聞,省外多地卻有他的雕像,還為其樹碑立傳建祠堂。他就是合肥人陳瑄?!睹魇贰り惉u傳》贊其:“凡所規畫,精密宏遠,身理漕河者三十年,舉無遺策?!庇性紫嘀u的桐城張廷玉對其也有極高的評價:“陳瑄治河通運道,為國家經久計,生民被澤無窮。此無他故,殫公心以體國,而才力足以濟之。誠異夫造端興事,徼一時之功,智籠巧取,為科斂之術者也?!标惉u是歷史上第一任漕運總兵官,督理海上和內河漕運30余年,為明代漕運事業的發展和漕運管理制度的創立做出了重要貢獻。今年,是陳瑄誕生660周年。
陳瑄像
從武官到文官
陳瑄(1365-1433年),字彥純,合肥人。他的父親陳聞本是廬州地方武裝的首領,在朱元璋舉義時,以義軍千戶歸順。明洪武年間陳聞和兒子先后擔任成都右衛指揮同知,正四品武職,在平定西南月魯帖木兒叛亂中勇立戰功。不唯如此,他們父子還重新整修都江堰。陳瑄認為,應汲取首修者李冰父子的成功經驗,為此他“深淘灘,低作堰,遇彎截角,逢正抽心”,組織勞力在內外江用榪槎斷流法進行掏挖,將內江多余的水排入外江的排水漕、飛沙堰,成功戰勝水患。
陳聞死后陳瑄葬其于大蜀山。
明建文四年(1402年),陳瑄升任右軍都督府都督僉事,負責在長江中下游督操水師。朱棣本是被封在北京的藩王,后來發起“靖難之役”,欲奪侄子建文帝的皇位。他從北京一路打回長江之濱時,陳瑄并沒有為朱允炆死守的打算,率水軍直接歸順。江防無防,朱棣率部順利渡江攻下南京。待朱棣榮登大位,成為明成祖之后,顧念陳瑄的功勞,便將其封為平江伯,專司治水。
陳瑄上任后,大力進行水利基礎建設。他指揮在沿海大量興建捍海堤抵御海水侵襲,建造“標志塔”,晝則舉煙,夜則點火,便于瞭望和導航。世人皆知鄭和下西洋,殊不知其官兵配置和錢糧調撥,均由陳瑄總管。出洋寶船,亦是由陳瑄主管的清江船廠建造。為了給鄭和船隊和出海歸來的漁船導航,陳瑄上奏明成祖,“請于青浦筑土山,方百丈,高三十余丈,立堠表識。”建成后,朱棣又親自賜名“寶山”。這就是上海地名寶山的來歷。
洪熙元年(1425年),陳瑄上疏言事,提出“重國本、擇賢能、蘇民力、興學校、整軍伍、謹邊防、走漕運”七條政治主張。仁宗皇帝看了以后認為“瑄言皆當”,令有關部司執行。陳瑄成功實現了由武官向文官的“華麗轉身”。
由海運改漕運
朱棣遷都北京后,京城人口陡增,而糧食供應卻多來自江南一帶。這時便出現漕糧運輸難題。永樂元年(1403年),陳瑄著手總督漕糧往北京的運輸。最初采用海運,即把漕糧從江南地區經海上運達天津海河一帶。
從永樂二年開始,陳瑄駐扎在運河高郵湖段,他在湖中筑一條長堤,堤西為湖,堤東為運道,湖河分隔,避免了湖區的風浪。為了保證堤防,他沿堤設置若干涵洞,還建了數十座減水閘,漕運、農田灌溉兩不誤。陳瑄一共組織了12次海運任務,基本保持一年一次的頻率。督理海運期間,他還率領20萬名士兵修筑了18000余丈海堤,使海門至鹽城一線50多年沒有受到潮災的影響,沿岸百姓深受其惠。
從海上運糧風險極大,于是群臣提議轉由內河運輸,大運河疏浚迫在眉睫。永樂九年,朱棣派工部尚書宋禮主辦、陳瑄具體操辦,首先疏通大運河的重要河段會通河,其間陳瑄逐漸成為精通水利的專家。明代水利著作《行水金鑒》稱:“宋禮之功在會通,陳瑄之功在淮南。”
永樂十三年會通河開通之后,明朝徹底放棄海運,專一實行運河漕運。同年,陳瑄被正式任命為漕運總兵官(后稱漕運總督),成為中國漕運史上第一任總管,一品官,民間呼“漕帥”。其職權范圍,總督天下漕運糧物,確保朝廷消費及軍需。管轄淮安、揚州、鳳陽、廬州四府及和州、滁州、徐州三州。還能作為欽差,巡視南方十三省,并擁有兵權。
上海浦東現存表彰陳瑄治水的永樂御碑。
避五壩建五閘
自隋煬帝下令開鑿大運河至明初已歷七八百年,大運河年久失修,許多航段久不通暢,整治任務十分繁重。南來的漕船到達淮安城后,漕糧不能直接運送至淮河,還需要通過陸運,翻過仁、義、禮、智、信五壩,才能進入淮河,進而到達清河航道。這番折騰,費時費力又費錢財。當地民眾負擔沉重,苦不堪言。
永樂十三年(1415年),陳瑄經過實地調查,又聽取地方父老的意見,管家湖西北距離淮河鴨陳口僅20華里且與清江口相對,適合開鑿河道,遂決定在這里新開挖一條人工河,藉以連通。他以北宋沙河故道為基礎,整理疏浚,引管家湖水入淮,并由北向南依次修建新莊、福興、清江、移風四閘,加上翌年修筑的閘身及河道襯底都以木板做成的板閘,合為五閘。五閘能調節水位高低,利于漕船通過。陳瑄命名新河道為清江浦河。
更重要的是,開鑿清江浦河,河岸上有了人家,逐步形成村落、集鎮,也就誕生了一座新的城市——清江浦,即今天淮安市主城區。新中國成立后半個多世紀,原地級淮陰專區、淮陰市對自己的地名不滿意,于是2001年把縣級淮安市地名拿過來,改名地級淮安市,又把原縣級淮安市改名楚州區。但這樣一來老百姓不買賬,反對聲迭起,2016年尊重民意更名清江浦區。
淮安人懷念陳瑄,為他立像,因為是他造的城,今有總督漕運公署遺址,建起中國漕運博物館。高郵人懷念陳瑄,有陳瑄治水紀念館,因為他葬于此,后代定居的村落仍叫“陳總兵莊”。蘇州、南京人懷念陳瑄,兩市分別有“平江路”和“平江府路”“平江府橋”。上海人懷念陳瑄,在浦東高橋鎮建城隍廟,供奉的“城隍”就是陳瑄。河北人懷念陳瑄,在清河縣為他立祠。天津人懷念陳瑄,他筑城“天津衛”,開設“百萬倉”。
陳瑄歷明洪武、建文、永樂、洪熙、宣德五朝,精于治水、勤于治水,使得明朝大運河漕運暢通無阻。終明之世,漕糧一直沿著這個通道輸往北京。他68歲卒于任上,朝廷追封其為平江侯,贈太保,謚恭襄。
自宣德至萬歷年間,陳瑄子孫襲世爵,修水利掌漕運。第十代陳啟嗣長子陳治安襲平江伯?!凹咨曛儭崩钭猿晒タ吮本?,明朝滅亡。40天后清軍入關,陳治安“盡節”。清順治帝幾次下詔要陳治安弟陳治寧襲爵,陳治寧拜辭不受。從此陳氏一脈躬耕籍田,自食其力,文武兩途,不再觸及。
陳瑄建立的漕運通道仍為清朝所沿襲。 (戴?。?/p>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