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課本上選錄了《莊子》中的《庖丁解牛》。故事的語言精彩,道理深邃,表達舉重若輕,人稱《庖丁解牛》是“文中之哲,哲中之文”。
莊子,安徽蒙城人(也有別說),大約生活在公元前369年至公元前286年之間,即戰國中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被稱“道家之祖”,與老子并稱“老莊”,有《莊子》傳世。一般認為,《莊子》中有7篇是莊子所寫,其余是其后學所著,是對莊子思想的傳承和發展。考察莊子的生平,我們發現他有一個伴隨終生的“冤家對頭”——惠施。兩人同鄉,卻三觀迥異,打了一輩子嘴炮,但是終身知音。兩人爭論碰撞出的思想火花,閃爍在中國兩千多年的漫漫歷史長河中。
莊子塑像。
濠梁之辯,知魚之樂
說莊子的生平,繞不開惠施。
一般認為,惠施大約是公元前370年至公元前310年之間的人,比莊子略大。他很有學問,頗受魏王器重,官至魏相。莊子只做過漆園吏,管理漆園的生產和漆器加工。惠施善辯,一輩子只輸一個人,那就是莊子。
一日,兩人徜徉在濠水小橋上。看著橋下穿梭翕忽的游魚,莊子說:“鯈(tiáo)魚在水里悠然自得,多快樂啊!”惠施說:“你不是鯈魚,你從哪里知道鯈魚是快樂的?”莊子學問也好,反駁道:“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鯈魚的快樂?”惠施說:“是的,我不是你,因此不知道你是否知道鯈魚的快樂;但是,你不是鯈魚,所以也不知道鯈魚是否快樂。這個邏輯,應該是沒問題的。”
莊子陡然改變話題,說:“我們還是回到開始的話題——你問我從哪里知道鯈魚的快樂,首先說明鯈魚是快樂的;至于我從哪里知道的?我就是在這座濠橋上知道的。”惠施無言以對。
辯論雙方都緊扣主題,但兩人的思維方式完全不同。惠施是從認知邏輯上說的,魚和人不同種,當然不會有人一樣的喜怒哀樂。莊子則從藝術規律上說,人快樂時,魚也快樂;人憂愁時,山河花鳥也會有怨氣。實際上,莊子在這里偷換了概念,但人們并不覺得莊子在狡辯,反而覺得莊子的辯論妙趣橫生。
位于蒙城的莊子祠。
鷹守腐鼠,鳳凰鄙之
大約在周顯王四十七年(前322),魏惠王任用張儀為相,張儀與惠施的觀點相左,這樣,惠施就被趕出魏國。先逃楚國,楚國考慮到與魏國的外交關系,沒敢接納;惠施又逃到宋國。三年后,魏惠王去世,魏襄王繼位,張儀也離開了魏國,飽嘗世態炎涼的惠施重回魏國,繼續為相。
一天,惠施聽說莊子回來了,并聽說莊子有可能像張儀那樣,擠掉他的相位,于是惠施下令趕緊搜查,想把莊子捉住。三天過去,未見莊子蹤影。第四天,莊子突然出現在惠施面前,說了這樣一個故事:“南方有一種鳥,名叫鹓(yuān)雛。它從南海飛向北海,不是梧桐樹,它從來不棲息;非竹子所結的子,它從來不吃;非甘甜的泉水,它從來不喝。此時鷂鷹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雛從它面前飛過時,鷂鷹以為是來搶奪腐鼠的,就仰面發出怒斥聲。你擔心我會來爭奪你的相位嗎?”說完,悠然而去。
鹓雛,類似鳳凰。鷂鷹,貓頭鷹。莊子雖然只是個漆園吏,但他視相位為腐鼠,表現出他蔑視權貴、不入仕途的志趣。他很快辭去漆園吏一職。另外,他把惠施十分珍惜的相位比作腐鼠;自己心如止水、不為權貴地位所動的品質,對后世影響極大。
悟透生死,鼓盆而歌
莊子一去,數日沒有音訊。惠施派人打聽,得知莊子妻子去世了,惠施趕緊前往吊唁。
來到莊子家,惠施發現莊子席地而坐,兩腿張開,身邊扣著一個盆子,邊敲邊唱:“生死本有命,氣形變化中。天地如巨室,歌哭作大通。”
惠施氣不過,說你們曾在一起生兒育女,同甘共苦。現在,她去世了,你失去了這個終身伴侶,不哭也就罷了,怎么反倒在這里唱起來?這也太過分了吧。
莊子說:“老妻沒了,起初我很悲痛,但是,人死就如氣散,生命的輪回猶如四季的更替,周而復始。因此,我停止了哭泣,轉而歌唱。”
莊子“鼓盆而歌”,展現出其特有的生死觀念,反映了他對生命和死亡的豁達態度。同時,這個故事也反映出莊子與惠施非同尋常的朋友關系。惠施身為魏國之相,如果不是關系十分密切的老友,他的批評不會如此唐突和貿然的。
墓前說道,匠石運斤
惠施先于莊子去世。兩人雖然杠了一輩子,但作為朋友,莊子對惠施的懷念是真誠的。
有一次,莊子帶著一行弟子,路過惠施之墓,就停下來,對弟子們說了這樣一個故事:從前,楚國有兩個人,一個名叫匠石,是個手藝不錯的木匠;還有一個是匠石的朋友。兩人經常在街市賣藝表演。在朋友的鼻尖上涂抹一塊白灰,站立不動。匠石拿起板斧,舉上掄下,呼呼帶風,逐漸靠近朋友。不經意間,將朋友鼻尖上的一塊白灰砍下了,鼻尖上的皮膚絲毫無傷,引得圍觀者一片歡呼。這其中既說匠石技藝超群,又說兩人配合默契。
后來,宋元君聽說了這件事,就派人召見匠石和他的朋友。匠石說:“現在是無法表演了,因為朋友已經去世了。換了別人,沒有人敢鎮定地站在那里讓我砍。”因此,匠石拒絕了宋元君的招請。
莊子進而又說:“我與惠施,就如同匠石和那位朋友。惠施去世了,我再也沒有辯論、切磋的對象了。”
甘處江湖,不登廟堂
當年,莊子拒絕楚威王的聘請,悠然垂釣在濮水邊。
楚王派來二位使臣,邀請莊子,話說得挺“繞”——“愿意用境內之事讓您勞累!”簡言之,就是勞駕您幫我辦點事兒!莊子繼續伸著釣魚竿,連頭也不回一下,說:“我聽說楚國有一種神龜,三千歲了。楚王可以將它用絲帛包裹起來,供在廟堂之上;也可以讓它拖著尾巴,活動在這個爛泥地里。你們覺得哪種方式好?”使臣說:“當然活動著好!”莊子說:“你們回去吧。我愿意拖著尾巴,活動在這片爛泥地里。”
可見,莊子向往自由,超然物外,不為世俗所羈,視富貴名利如浮云。
莊子思想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特別是在蠅營狗茍的世道,莊子思想無異于一道引人注目的清涼之風。 (豐吉)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