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古時有一則“孝娥投爐”的傳奇故事。說是三國時期,孝娥的父親被東吳朝廷任命為石城(今池州貴池)鐵官,負責冶鐵鑄器。結果“鐵入冶不熔”,無法按期完成任務,依律當死。眼看父親因延誤工期將被處死,年僅十余歲的孝娥毅然投身熔爐。隨著她的身影被烈焰吞沒,鐵水竟奇跡般熔化流淌,而她僅留下一雙鞋浮于爐面。時人震驚于這一悲壯而又神異的一幕,尊其為“圣姑”“仙姑”,并在梅根河畔立廟祭祀。
這則故事在池州明、清兩代《府志》中均有記錄。志書還載明這座廟就在城東北四十五里瀕江處。南朝梁武帝的女婿張纘,在所作的《南征賦》中寫池州路段時,就提到孝娥的故事:“嘉梅根之孝女,尚乘肥于媵姬……此浮履以明節,赴丹焰其何疑。”文中的“梅根”即今貴池梅龍街道。孝娥的故事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重要信息,那就是“池州很早就是一處冶煉鑄造重地”。
嘉靖池州府志頁面
土地下的青銅
池州有著悠久的冶銅煉鐵鑄幣歷史,除三國孝娥故事外,還有大量出土的文物和搜集到的文史資料,給予有力的佐證。
2008年,青陽縣新河鎮出土了一件重達300斤的青銅大鐃。這件形似鐘磬的器物,紋飾粗獷神秘,與中原青銅器的規整風格迥然不同。考古專家判定其鑄造年代為春秋時期,屬于典型的吳越文化遺存。《史記》曾記載“江南金錫,為天下利”,但長期以來,學界對長江以南的早期冶鑄技術知之甚少。這尊青銅大鐃的出土,不僅提供了珍貴的文物資料,更將池州冶銅史明確推至2500年前。
此后,九華山麓越大夫墓中出土的青銅劍,以及陸陸續續在魚塘湖汊旁農耕地里發現的戰國銅鏟,進一步佐證了池州在先秦時期即已出現青銅兵器與農具。尤其是那柄越劍,雖深埋地下兩千余年,出土時仍寒光凜凜、刃口鋒利,足見當時冶鑄技藝之精湛。
上世紀80年代,貴池灌口滄埠村的村民,在修建房屋時挖出一塊布滿凹槽的銅范。經鑒定,這是秦代鑄造“半兩錢”的錢范。這一考古發現,證明早在秦漢時期,池州地區就已具備規模化鑄幣能力。規模化鑄幣,當然與池州發達的冶煉業密切相關。
到了三國時期,東吳在石城(今池州)設立“梅根冶”,派遣鐵官專門負責冶鑄之事,鑄造了大量兵器與農具,甚至可能進行錢幣生產。《三國志》記載,為了這處銅鐵重地,東吳還費時多年,圍剿了池州山區原住民——山越,最終獨占了這塊土地。
到了東晉時期,據史料記載,梅根冶已成為江南兩大冶鑄地之一,也是當時皖南乃至全國最大的冶鑄中心之一。這時的梅根冶更加盛名于天下,不斷出現于名人詩文中。
秦漢錢模(在古石城遺址出土)
詩句里的爐火
東晉安帝義熙元年(405年),陶淵明出使京都路過池州時寫下《為建威參軍使都經錢溪》一詩,詩題中的錢溪正是梅根的別稱,在今貴池城東北40里處的梅龍街道。《清史稿·地理志》記載,自六朝以后,“梅根港,又曰錢溪,為歷代鑄錢之所。”梅根別名錢溪,正可以從一個側面證明這個地方曾經火熱的鑄幣活動。南朝齊武帝則有詩句:“昨經樊鄧役,阻潮梅根冶。”而到了唐代,詩人孟浩然過梅根,則留有“火熾梅根冶,煙迷楊葉洲”詩句。而他的好朋友大詩人李白,當年來秋浦游覽山水時,也曾目睹了池州冶煉業的盛況,從而揮筆寫下“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這一豪邁詩句,生動描述了池州冶煉業在盛唐時的盛大氣象。
北宋至道二年(996年),官方在池州設立了“永豐監”,這一舉措更是將池州的冶銅煉鐵鑄幣業推到輝煌的巔峰。根據《宋史·食貨志》記載,當時的永豐監,每年須鑄造銅錢24.5萬緡(一緡為一千文),占全國鑄錢量的近十分之一。這些錢幣通過長江水道運往各地,成為支撐宋代經濟的重要血脈。這樣重大的國家層面的金融事件,不可能不留下一些歷史印記。果然,上個世紀80年代,在東至縣,人們意外發現了被譽為“國寶中的國寶”的南宋景定五年(1264年)私印關子鈔版。這是迄今為止保存最為完整的宋代印鈔版,制作工藝十分精湛。這套關子鈔版在東至的現身,更進一步證明了古代池州乃是一處金融重地,這與池州由來已久的冶銅煉鐵鑄幣歷史一脈相承。
青陽青銅大鐃
地圖上的池州
池州為什么很早就能成為古代王朝銅鐵冶煉乃至鑄造錢幣的重地呢?打開地圖,答案則呼之欲出——這一切都與池州優越的區位環境相關。在地圖上,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池州是一處“靠山臨江”的地方。由于地處皖南山區,故而在其南部連綿不斷的眾多山脈中,蘊藏著豐富的銅、鐵礦產。古代池州的轄區內就有天下知名的銅官山。清乾隆《池州府志》則記載,僅貴池殷匯一地便有“鐵山十余座”。而池州北部則緊鄰長江,于是青通河、九華河等血管般的支流,便可以十分便利地將銅鐵礦石輸送至梅根冶等沿江作坊。當作坊中的礦石經冶煉鑄成兵器、農具、錢幣后,便可通過長江,順流而下銷往淮揚,逆流而上抵達荊楚。
可見,池州自古成為冶煉精工之地,與其獨特的地理區位環境緊密相關。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池州輝煌的銅鐵冶煉業,一直在池州大地上賡續。上世紀60年代,上海為響應國家“三線建設”號召,就把基地遷入池州山區,其中建設的全國最大的“小三線”工廠——上海八五鋼廠,可年產10萬噸特種鋼,其生產的軍工用鋼甚至應用于衛星部件。進入21世紀,位于長江岸邊的前江工業園區建起民營特種鋼廠,標志著池州的冶煉故事翻開了新篇章。隨著銅冠有色、寶鎂輕合金等一個個現代綠色企業在池州大地上的成長,池州這座古老的“銅鐵爐”正隨著長三角一體化的步伐,蛻變成為綠色智造的新高地。 (李運動)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