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入伏以來,合肥迎來高溫天氣。合肥清溪路高架建設的施工現場,有一群電焊工正在辛苦工作。他們頭頂烈日,戴著手套、面罩和護目鏡,全副武裝,忍受著噪聲、焊花與高溫的多重“烤驗”,認真焊接著每一個焊縫…… 近日,大皖新聞記者來到建筑工地,近距離感受他們的工作日常。
裹得嚴嚴實實 一天焊接三四十米
鄧偉軍正在認真焊接。
7月26日,驕陽似火,室外溫度超過36℃。上午9時,記者來到合肥清溪路高架建設的施工現場,踏上烈日炙烤下的高架橋,一股熱浪撲面而來,只見不少工人仍精力充沛,在各自的崗位上有條不絮地干著手里的工作。
在高架橋的一端,30歲的電焊工鄧偉軍穿戴著工作服、工作帽、手套等各式勞保用品,把自己裹得嚴嚴實實,低頭認真焊接鋼筋鋼板。即便是在炎熱的盛夏,為了防止灼傷,電焊工也要全身穿上厚重的工作服,保護身體不被火花灼傷。
記者采訪了解到,鄧偉軍在今年二月份來到這里工作,工作內容主要是將鋼筋鋼板焊接在一起成為護欄,一般一天能夠焊接三四十米。在此之前,鄧偉軍還曾做過油漆工、鋼筋工各種工種。經過幾個月的鍛煉,如今的鄧偉軍進行電焊工作時已非常熟練。
“焊接是一項精細活,必須全神貫注,不然達不到焊接工藝要求和效果。”連續工作了10分鐘,又熱又渴的鄧偉軍取下厚重的手套,一口氣喝下了一瓶水。他告訴記者,電焊一燒起來,旁邊的溫度達五六十度,火花刺眼,這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記者看到,不一會兒,鄧偉軍的后背已經濕透。摘下防護罩的那一刻,他臉上的汗水不斷地滴落下來,他說,自己早已適應了在高溫環境下工作,每天至少喝掉2升水,以防中暑。
女焊工背井離鄉 為大橋建設出力
記者發現,橋上還有一名女焊工正在認真作業,她叫陸洪旺。只見她左手拿著面罩,右手拿著電焊槍,隨著“吱吱”的聲音響起,現場火花飛濺。不一會兒,汗珠從她的臉頰滾落下來。陸洪旺顧不上擦拭,甩甩頭,繼續操作。
陸洪旺正在進行電焊前的準備工作。
30歲的陸洪旺是一位10歲孩子的媽媽,老家在云南,孩子常年交由老人照看。“現在科技發達了,每天都能視頻電話,也還好。”她向記者說起離家工作的感受。“穿得那么嚴實,渾身是濕透的。”陸洪旺坦言,焊工非常辛苦,特別是在炎熱的夏季,體力消耗特別大,回家后就累癱了。休息間隙,當記者問她為何要從事這么辛苦的焊工工作時,陸洪旺直爽地回答,“為了掙錢,為了完成工期,就沒什么了。”
從2019年到2023年,陸洪旺接觸電焊工作已有五個年頭。“比較麻煩的就是焊接器材不統一,使用處理方式也不一樣,每一次工期結束,就得適應新的焊接器材和制度。”陸洪旺邊說邊拿起焊接器材,經過拉線、調試配電箱等準備工作后,才開始使用。
陸洪旺的工作主要是在橋體鋼結構拼湊完成后對其進行焊接處理。“最近高溫時間都錯開了,我覺得挺人性化的。”她介紹,通常工作時間是上午7:00至11:30,下午2:00至6:00。近來進入三伏天,施工單位集體調整了工作時間,早上工作時間提前了三個小時,下午則是推遲了三個小時。
“焊接是件技術活,膽大心細就能干好,我們干得不比男人差。”陸洪旺有些自豪地說,能夠為大橋建設出力,有種“使命感”。
合理安排工期 保障工人身心健康
“專門負責鋼結構焊接處理的一般有50人,有時會根據工期做出調整。前段時間剛進行了體檢,有一些年齡偏大的身體不太行的就不干了。”陸洪旺說,他們工人每年都會進行體檢,“工作的時候自己也干得放心。”
供工人們納涼的臨時休息室。
“每個施工點附近都搭建了臨時休息室,休息室里配備了空調、桌椅、水以及防暑的基礎藥品,供工人們臨時休息時使用,以防中暑。”合肥市重點局清溪路高架項目負責人告訴記者。同時,記者也了解到,進入三伏天以來,該施工橋段還未曾有工人產生中暑等不良反應。
新合肥西站配套市政道路項目一標段項目安質部部長段士生向記者介紹,針對炎熱氣候,他們落實了多項防暑降溫措施,根據生產特點和具體條件,采取合理安排工作時間、適當增加高溫工作環境下勞動者的休息時間和減輕勞動強度、減少高溫時段室外作業等措施,在日最高氣溫達到35℃以上、37℃以下時,避開上午10:00到下午4:00高溫時段的施工作業,日最高氣溫達到37℃以上時停止室外作業,以減少高溫對工人施工的影響,保障工人的身心健康。
大皖新聞記者 劉旸 實習生 王裕嫻 通訊員 張婷婷 詹偉偉 攝影報道
編輯 王翠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