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6月14日到16日,第二屆全國土壤修復大會分會在合肥瑤海區召開。大會匯聚了全國土壤修復方面的產、學、研頂尖團隊,共同為國內工業集聚區環境治理把脈、支招。而多個高校院所也與合肥東部新中心簽訂合作協議,用高科技成果助力東部新中心土壤修復。
在我國工業化進程中,逐步形成了一些重工業核心區。本次會議聚焦“工業集聚區環境治理與全生命周期管理”的主題,推動土壤修復產業,助力工業集聚區改造升級。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所長、國家環境光學監測儀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劉文清以“生態環境超光譜監測技術進展”為題作特約報告,介紹基于光譜學原理的環境監測技術在空氣、水、土壤環境治理上的成果運用。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駱永明研究員則長期關注城區老工業區的轉型發展和有機更新的需求,在報告中從專業視角提出針對工業騰退場地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的若干思考與建議,以實現工業集聚區綠色低碳修復和高質量發展。安徽建筑大學副校長蔡國軍教授圍繞有機污染土智能探測新技術進行學術報告,詳述所在團隊借助孔壓靜力觸探及綜合物探技術,實現污染土壤的快速準確評估。
作為會議的重要成果之一,合肥東部新中心建設投資有限公司等與安徽建筑大學、合肥工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安徽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安徽省地勘局第一水文工程地質勘察院、安徽省地質調查研究院、安徽省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技術院分別簽訂戰略合作協議。簽約各方表示,將充分發揮科研院所與高校在教育、科研、人才、實踐應用等方面的優勢,構建“政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協作關系,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應用于合肥東部新中心土壤修復。
活動現場,合肥市青少年土壤污染防治與修復科技創新與科普實踐“揭榜掛帥”活動正式啟動。這一活動旨在推動青年科技工作者和大學生運用寬闊的視野、超前的理念和高超的專業水平幫助企業解決關鍵核心技術問題,助力企業創新發展升級,助力土壤污染防治與修復。
瑤海曾是合肥乃至安徽著名的大型工業集聚區,會上,瑤海區相關負責人表示,瑤海正加快推進污染土壤治理,已經治理出庫土地超2000畝,成為安徽省土地集約節約利用綜合改革和城市功能品質活力提升的典型案例,其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逐漸凸顯,正在變“污染土地”為“發展寶地”,逐漸實現從“工業銹帶”變身“生活秀帶”,為安徽乃至全國的老工業集聚區轉型發展提供可借鑒、可復制瑤海模式。
大皖新聞記者 項磊 實習生 程芮 通訊員 肖琳 許穎
編輯 張大為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