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睡眠是心身健康的重要保障。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今年的主題是“良好睡眠,健康之源”。睡眠不良提示著可能存在心理或生理方面的問題,是心身健康不可忽視的警示信號。如何提高睡眠效率?怎樣才能擁有良好睡眠?合肥市第四人民醫院睡眠障礙科主任醫師朱道民為您支招,教你睡個好覺。
睡眠時間:因人而異,不需強求
人體隨個體發育、時間推移,睡眠需求時間逐漸減少,從新生兒、嬰幼兒、兒童、青少年、成人到中老年人睡眠需求都不相同。剛出生的新生兒大概需要每天20小時以上,嬰幼兒14-20小時,學前兒童12小時,小學生10小時,中學生9小時,大學生8小時,成人7- 8小時,老人5-7小時。
“不過,這是針對大部分人的建議。”朱道民表示,其實每個人需要的睡眠時間都是不同的,有些擁有特殊基因的人,比如具有短睡眠基因者生來睡覺就少,人家只要晚上睡4-5個小時就可以滿血復活,身體還沒有任何不良影響;還有的人必須睡到10小時以上才能恢復精力,少睡1個小時都渾身乏力沒有精神。因此,不要計較到底需要睡多長時間,重要的是能讓白天精力充沛的睡眠就是充足的睡眠。
睡眠質量:睡眠結構完整、睡眠效率高
朱道民介紹,睡眠質量的兩個重要指標是睡眠周期和睡眠效率。
睡眠周期是從淺睡眠到深睡眠再到快動眼睡眠期的不斷轉變。正常情況下,一整晚的睡眠會有4-6個睡眠周期,每個睡眠周期90分鐘左右。因此,要想達到高品質的的夜間睡眠質量,理想狀態下需要完成4-6個完整的睡眠周期,且每個周期前后銜接,有條不紊,不被中途打斷,即所謂的“睡到自然醒”。
睡眠效率是指晚上睡著時間占臥床時間的百分比。一般正常睡眠效率≥90%。提高睡眠效率的有效方法就是減少臥床時間,讓睡著時間盡量等于臥床時間,并不是躺在床上時間越多越好。
睡眠節律:順應自然節律和體內的生物鐘
要想擁有良好睡眠,規律作息是至關重要的。無論是人、動物、植物,還是微生物,都有生命活動的內在節律性,也就是生物鐘。
生物鐘影響著我們的血壓、血糖、睡眠、新陳代謝等各種生理過程和行為方式,因忙碌偶爾打亂生物鐘,不會立刻發病,也最容易被忽略。但長久下去會造成生物鐘失調,對人體健康有嚴重損害,如失眠、肥胖、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內分泌代謝疾病,多動癥、抑郁癥、生殖健康都與生物節律有關。
朱道民表示,我國傳統文化強調“天人合一”,我們的睡眠也應該順應自然的規律,按照生物鐘的節律作息起居。盡量不要“黑白顛倒”,不要長期熬夜,這是維持身體健康,擁有良好睡眠的必要方式。
主觀體驗:身心放松,遠離焦慮
“良好的睡眠,不僅包括充足的睡眠時間、正常的睡眠周期和高睡眠效率、規律睡眠,還包括個人的睡眠主觀體驗。”朱道民表示,如果自我感覺精力充沛,沒有困倦感和其他不適感,就說明睡眠能夠滿足身體需求,即使偶爾的睡眠時間不足,也不用過度焦慮。
臨床上,常有患者出現主觀性失眠,即患者認為自己失眠,但實則沒有睡眠障礙,被稱為 “假性失眠”,即使睡眠時長、節律等都已滿足,也會產生睡感不適,身心疲憊。對于主觀性失眠,可以通過多導睡眠監測(PSG)客觀檢查,讓患者了解自身睡眠情況,提高他們的睡眠認知,減少睡眠感知不適所帶來的焦慮情緒,同時給予必要的睡眠健康知識宣教和心理疏導,從而讓他們擁有一個良好的睡眠。
大皖新聞記者 葉曉
編輯 彭玲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