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選材關注育人功能,設題彰顯學科特征
——對2021年合肥“一模”語文試題的感受
此次合肥“一模”語文試卷保持了大視野、高質量特質。材料選擇精心,題目命制科學,試卷難度合理,考后反響平和。
一、關照歷史視域的時代召喚,注重發揮試卷的育人功能試卷的選材,抓住時代節點,緊扣家國情懷,視野開拓,貼近學生,有很好的教育意義。剛剛過去的2020年,“天問一號”飛天,中國航天事業邁上新臺階,實用類文本閱讀選取了中國航天發展的幾個關鍵時刻的相關記述材料; 2020年,是抗美援朝戰爭70周年,小說選擇了以這一歷史背景的小說;作文選擇平凡崗位上以奉獻和敬業帶來的不平凡作為的三位典型人物事跡,并以目前學校教育中特別重視的“生涯規劃”為切入方式。這些材料貼近現實,有很好的激勵作用和教育意義。論述類材料關注明代對外貿易的開放與積極,展示大國風范;文言文和詩歌的主人公,都譜寫了特殊歷史時期的“壯士之歌”。這些材料引導學生感受歷史的氣度與力量,并感受新時代的使命與責任。
選材上響應了高考語文試卷以文化人、全面育人的鮮明導向,貼近考生現實生活及認知實際,體現了素質教育的育人理念。
二、于傳承中求變,于創新中溯源
(一)對標2020年全國卷,模仿中有創新。
總體題目形式與全國卷一致,考點基本相同,題目設計上作了一些調整和新的嘗試。論述類文本三道題,分別考查“理解語句、篩選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整合文中信息并進行分析和推斷的能力”,與高考卷考查方向一致。詩歌鑒賞主觀題與高考卷一樣,也是“分析詩中表達的思想感情”。小說第9題與高考小說第9題一樣,結合文章內容分析文章的寫作特征,只不過落腳點放在理解重要語句的豐富含意及作用上。語言文字運用部分,綜合運用題中依然考查了破折號的作用,最后一題也是考查語句的壓縮和概括,只不過換成了下定義,實際上2020 年新高考全國卷 1 信息性閱讀第 4 題就是考查“下定義”。
(二)增強考查綜合性,響應新課標要求。
在這一點上體現較為明顯的是小說第8題,將分析人物形象與語言表達交流融合起來考察,要求“從語言描寫的角度”分析人物的性格 特征。2020年新高考1卷中,對比喻修辭的效果分析以及句子變換后的效果分析,就是將語言文字運用及閱讀理解結合起來考查,帶有明顯的閱讀理解的特點。這也響應了新課程標準中“語言表達與交流”模塊“能將具體的語言文字作品置于特定的交際情境和歷史文化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評價”的學習要求。
(三)注重能力和素養考查,反對“套路”和“模板”答題。
題目更關注對能力和素養的考查。比如,重視在語境中判斷,文言文文化常識題考查需要放在文中判斷,不是單純的知識記憶。比如對考生的概括能力有更高的要求,非連續性的主觀題不再是簡單的篩選信息,而是考察對整個材料內容的概括,并從客觀事實和主觀精神兩方面進行分類,要求考生必須真正讀懂材料,體現對閱讀策略和閱讀能力考查。另外,閱讀題主觀題的命題設置旗幟鮮明地表現了反“套路”“模板”的態度,考查真正落實到理解文本上。比如小說題的設置,立足文本,小切口,不認真閱讀原文是很難回答的;詩歌鑒賞主觀題,表面上看是常見題目,但從命題者的答案設置看,必須要理解具體的詩意,結合詩句具體作答,而不是籠統地答“建功立業”“壯志難酬”。
總體上看,這份試卷,命題選材兼顧歷史與人文、現代與科學,體現了命題者的匠心與眼光;題目命制重視基礎,凸顯能力,聚焦學科素養并注重立德樹人的價值導向,彰顯了命題者的素養與格局。
夏家桂,合肥六中高三語文教師、中學高級教師, 合肥市優質課大賽一等獎,有豐富的教學經驗,連續數年執教合肥六中高三重點班,對高三語文教學和高考命題方向有深入的研究和獨到的見解。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