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家住安徽廬州府,小包村上有我的門庭……”一段當地耳熟能詳的商丘四平調《小包公》,拉近了合肥和商丘兩地的距離。11 月19 日上午,“我從包公家鄉來”2020大型融媒體采訪團首站走進商丘,包公廟、放糧池等與包拯相關的傳說,給采訪團成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鄉民自發組織籌建包公廟
采訪團從商丘市沿105 國道向南行駛大約40 多公里,就來到了包公廟鄉。與其他鄉鎮不同的是,包公廟鄉在十字路口矗立著一尊包公像。包公廟就坐落在包公廟鄉包公廟村西頭。
包公廟鄉的包拯像。
記者看到,包公廟在兩尊威武的石獅子護衛下,莊嚴肅穆地矗立在高臺之上,方方正正,布局嚴謹,是一座典型的四合院式的北方廟宇。拾階而上,可以看到門額上方由當地書法家書寫的“包公廟”三個大字。后殿供奉高6.4米的包公塑像。
據介紹,北宋時代的包公廟位于商丘古城南六十余里,現在為包公廟鄉政府所在地。此廟是為紀念為官清正的包拯而立的。相傳包拯在此為官時,依法處死了欺壓百姓、罪惡滔天的“南霸天”,大快人心,又免去了大災之年的賦稅,并開倉救濟災民。鄉民感恩戴德捐資立下包公廟。據統計,全國以包公命名的鄉鎮,只有肥東包公鎮和商丘包公廟鄉。
據包公廟的守護人王尊才介紹,此廟最早建于宋仁宗慶歷七年(公元1047 年),距今970 多年了。歷經歲月的滄桑,原來的古廟毀損于解放初年,現在的包公廟是1994年在原來的地基上重建的。
今年76 歲的王尊才退休前在包公廟鄉衛生院工作。1994 年,他和當地5 位村民一起,決心復建包公廟。他以自家的6 畝耕地換取了這處包公廟舊址,在原來的地基之上,重新建起了包公廟。“當時包公廟只剩下一些殘留的磚塊,現在看到的一磚一瓦都是百姓自發捐建的。”提起包公廟,王尊才幾度哽咽,他還特地去合肥包公祠參觀取經,拍下包公像,塑造包公的金身。幾年來,他在包公廟中的投資,已經超過了三十萬元。
如今,王尊才每天給包公廟掃地開門,一直負責廟里的打理工作。“20 多年沒有在家過過春節,因為春節來包公廟祭拜的人最多。”王尊才說,只要包公文化得到傳承,包公精神得以延續,自己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
包公廟旁有一座“放糧池”,還流傳著一段神奇的傳說。包公廟鎮文化站站長余付軍指著池塘邊的“放糧池”碑告訴記者,相傳這里是慶歷六年包拯路過時的飲馬塘。上個世紀50 年代,當地鬧春荒,包拯托夢于村里一老漢,說塘里的水草可以充饑。天剛亮,老漢跑到塘邊,看到水塘中長出像木耳一樣的野菜,吃起來味道鮮美。于是方圓數十里饑民都去撈來充饑,從早到晚總撈不盡。百姓感恩之際,確信此塘中的菌耳是包拯顯靈拯救蒼生,遂命名此塘為“放糧池”。
采訪團給包公廟鄉居民發放禮物。
尋訪“商丘好人”李學生
隨后,采訪團來到商丘市睢陽區包公廟鄉中華樓小學,這里是“商丘好人”李學生曾經就讀的學校。近年來,由李學生等英雄模范人物引發的“商丘好人”現象不斷升溫,形成了弘揚正氣、催人向上的良好社會氛圍。新時代下,“商丘好人”的傳遞、擴大也是對包公精神的弘揚和傳承。
2005 年2 月20 日,在浙江溫州務工的李學生面對飛馳而來的火車,從車輪下救出兩名兒童,自己卻被火車迎面撞飛犧牲。他的這一壯舉感動了溫州,感動了全國,李學生也榮獲當年“感動中國人物”稱號。據中華樓小學總務主任王廣生介紹,李學生從小生活很苦,10 歲時母親就去世了。李學生受到父親、爺爺的影響,非常孝順,待人友好,尊敬老人。“20 多歲那年,他曾沖進大火救人,他一貫就是勇敢負責、樂于助人的人。”王廣生說,“作為李學生的母校、包公廟鄉的學校,學校很注重將包公精神、李學生的事跡在德育教育中傳承,影響一代又一代。”
記者看到,該校三層新教學樓正在建設,今年年底即將建成,明年春季開學就能投入使用。“新教學樓面積1030 平方米,規劃12 個教學班,后期還將對校園環境、后續配套設施及教學設備等進行改善。”該校負責人告訴記者,在建好中華樓小學的同時,還要規劃建設李學生展覽館,把英雄的家鄉打造成愛國主義教育學習基地。
感受商丘包公傳統戲曲文化
“ 家住安徽廬州府,小包村上有我的門庭……”一段當地耳熟能詳的商丘四平調《小包公》,拉近了合肥和商丘兩地的距離。當日下午,采訪團來到商丘市豫劇院,觀看了商丘豫劇《包青天》和四平調劇《小包公》,感受流傳在商丘的包公傳統戲曲文化。
《小包公》是商丘四平調劇團的代表劇目。
和包公的家鄉肥東一樣,在商丘,“文學藝術包公”形象同樣得到廣泛深入地傳承弘揚。商丘是“戲劇之鄉”,代代傳承的包公戲唱紅了很多享譽全國的豫劇大師。
商丘豫劇《包青天》。
商丘豫劇院國家一級演員吳心平,以唱包公戲聞名全國,早在1979 年他就在彩色電影戲曲片《包青天》中扮演包公,贏得豫劇“活包公”的贊譽。今年85 歲的吳心平現場給采訪團表演了一段《包青天》,唱腔至今聽來依然十分動聽。“包公秉公執法、剛正不阿,也有他平易近人、詼諧幽默的一面。他愛民如子,我想把包公的人情味唱出來,在傳統的戲曲作品上加入了自己的想法和創新。”吳心平說,雖然他早已退休,但是仍帶了很多學生,經常微信視頻指導他們的唱法和動作。
吳心平被譽為豫劇“活包公”。
“四平調”是商丘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稀有劇種。《小包公》是商丘四平調劇團的代表劇目。小包公的扮演者是四平調大師拜金榮的徒弟拜小榮,今年53 歲的拜小榮演了20 多年“小包公”,由于小包公的戲曲形象比較少,她自己不斷揣摩,以其特有的寬厚明亮的聲音和活靈活現的表演技藝,成功塑造了包公少年時的藝術形象,唱響大江南北。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 記者劉旸/文 王從啟/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