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11 月18 日上午,“ 我從包公家鄉來”2020大型融媒體采訪活動出發儀式在安徽日報報業集團一樓大廳舉行。安徽日報報業集團黨委副書記、總編輯李陳續,新安傳媒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丁傳光,中共肥東縣委副書記、縣長姚飛,新安晚報社總編輯刁廣冰,肥東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許高彬等領導,以及中央、省、市主流媒體代表參加了出發儀式。合肥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洪書霞主持出發儀式活動。
本次活動由安徽日報報業集團、中共合肥市委宣傳部、中共肥東縣委主辦,新安晚報社、中共肥東縣委宣傳部承辦。新安晚報社副總編輯甘社會,合肥市委宣傳部副調研員尹道忠,肥東縣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許澤夫等領導,文史專家、安徽省文史研究館館員、合肥市政協原副秘書長、文史委主任戴健,安徽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理論法與行政法學系副主任沈嵐等專家學者也參加了儀式。
采訪團接過旗幟后,首站將走進河南省商丘市。
合肥市肥東縣是包公的家鄉,包公也曾在河南開封、商丘,廣東肇慶等多地為官,留下了為官清廉、秉公執法的故事,形成了在國內外影響深遠的“包公文化”。2019 年,“我從包公家鄉來”大型融媒體采訪活動先后赴開封、肇慶等地,大力推介包公文化,在海內外引起較大反響,活動還獲得了2019年度全國報刊最高獎項“金推手”經典案例獎。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為進一步弘揚清正廉明的社會環境,將“包公精神”發揚光大,展示美好安徽的深厚文化內涵,11 月18 日上午,“我從包公家鄉來”2020大型融媒體采訪活動再度出征,邀請中央、省內外媒體同行、文化界人士共同前往河南商丘、浙江寧波等地推介“包公文化”,宣傳合肥市、肥東縣近年來經濟社會文化等各方面建設的巨大成就。
近年來,肥東縣一直致力于包公文化的發掘,中共肥東縣委副書記、縣長姚飛在致辭中說道,包公千百年來受到中國老百姓的尊崇,究其原因是他身上蘊含著許多為人、為官、為民的可貴品質,至今仍影響著人們的意識和社會的價值判斷。以此次活動為契機,肥東縣將繼續沿著包公足跡,一起傳承好、發掘好、弘揚好包公文化精神,也為提升包公故里品牌價值、擴大包公廉政文化影響共同努力奮斗。
作為安徽日報報業集團主辦的安徽第一都市報,新安晚報也在講好包公故事、弘揚包公文化、傳播包公精神方面筆耕不輟。新安晚報社總編輯刁廣冰在代表承辦方致辭時表示,包公精神是安徽文化的重要標志之一,包公文化中的廉政清明,在新時代里煥發新的生命。此次大型采訪活動不僅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也體現出濃厚的時代精神,更是安徽媒體義不容辭的責任和使命。
儀式最后,安徽日報報業集團黨委副書記、總編輯李陳續將“我從包公家鄉來”大型融媒體采訪活動旗授予采訪團代表,并宣布采訪活動正式出發。
據了解,采訪團首站走進河南省商丘市。這里流傳著很多與包公有關的故事,采訪團將探尋當地的包公廟、包公晾米臺、商丘包河等包公曾經生活和工作的地方,搜集包公故事。此外,還將以座談會、推介會等方式,將“包公家鄉”肥東、合肥的發展成就宣傳出去。隨后,采訪團還將前往包公后裔和其精神傳承的主要地區浙江寧波等地,弘揚包公文化、傳承包公精神。
著力打造包公品牌
中共肥東縣委副書記、縣長姚飛
千百年來,包公受到中國老百姓的尊崇,究其原因是他身上蘊含著許多為人、為官、為民的可貴品質,至今仍影響著人們的意識和社會的價值判斷。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當現代的“鐵包公”,對腐敗“零容忍”。借鑒以包公精神為代表的優秀廉政文化,對于縱深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具有現實意義。肥東縣深挖廉政文化富礦,先后成立“包公廉政文化研究會”“安徽包公研究中心”;制作“包公家宴”萊譜,推動鄉村移風易俗;建設以包公出生地和包氏宗祠等古遺跡為依托的包公文化園,打造廉政教育的重要基地。
面向未來,肥東縣將著力打造包公品牌。在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研究包公廉政思想,弘揚包公廉政文化,更顯得意義重大。以此次活動為契機,肥東縣將沿著包公的足跡一起傳承好、發掘好、弘揚好包公文化精神,也希望各位專家學者和媒體朋友們一如既往地關注肥東、支持肥東、推介肥東,為提升包公故里品牌價值、擴大包公廉政文化影響共同努力奮斗。
包公精神煥發時代生命
新安晚報社總編輯刁廣冰
包公是安徽著名歷史文化人物之一,其為官清廉、秉公執法、剛正不阿,所體現的包公精神,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包公精神是安徽文化的重要標志之一,包公文化中的廉正清明,更在新時代里煥發新的生命。
2019 年,安徽日報報業集團、合肥市委宣傳部、肥東縣委聯合主辦了“我從包公家鄉來”首次大型融媒體采訪活動,采訪團先后前往廣東肇慶、河南開封等包公故地,推介包公、宣傳安徽,吸引了數十家中央及省市主流媒體廣泛關注,全國有40 多家媒體對此活動進行了全程報道,活動影響覆蓋人群超過一億群體。
新安晚報作為安徽日報報業集團主辦的安徽第一都市報,目前正在全力推進媒體深度融合,著力打造在全國具有影響力的新型媒體群。講好包公故事,弘揚包公文化,傳播包公精神,樹立文化自信,是安徽媒體義不容辭的責任和使命。扛起傳揚包公文化的大旗,肩負起講好包公故事的使命,更是責無旁貸。
文史專家、安徽省文史研究館館員,合肥市政協原副秘書長、文史委主任戴健:
進一步挖掘包公文化內涵
戴健是包公文化的資深研究學者,去年就參加過“我從包公家鄉來”大型融媒體采風活動,為合肥與肇慶、開封等地的包公文化交流和傳承,積極建言獻策。
戴健說,河南商丘是包拯重要的仕履地之一,他曾經在這里擔任京東路轉運使,相當于現在的采購運輸部長,朝廷把包拯放在這個地方,是相信他的清正廉潔。不僅如此,他還開鑿、疏浚汴河,打通漕運通道,老百姓為了紀念包拯的漕運功績,就把汴河叫做包河。
在商丘,還有包公廟、放糧池、包公晾米臺等歷史遺跡和與包公有關的傳說。“我們這次去探尋包公足跡,既把包公在家鄉的事跡宣傳到商丘,也促進了合肥肥東和商丘兩地包公文化的交流聯動。”戴健說,此行要進一步挖掘包公的文化內涵,將包公清正廉潔、剛正不阿的精神與新時代精神相結合,鼓舞兩地人民去打造今天的美好社會。
為了支持本次活動,戴健還特意作古詩一首:悠悠歲月顯精神,包拯鄉人來覓親。汴水包河同一脈,理漕轉運任千斤。冰心有度風顏近,關節難通鐵面真。贊化調元公本色,主賓皆仰孝廉人。
安徽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理論法與行政法學系副主任沈嵐:
探尋包公文化意義重大
沈嵐表示,她很榮幸能作為“安徽包公研究中心”的代表參加此次“我從包公家鄉來”再出發活動。去年,該活動首次出征廣東肇慶和河南開封,取得了圓滿成功,為挖掘包公文化,傳承包公精神作出了積極貢獻。
“包公被譽為包青天,中國古代清官不少,有青天之譽的包公居首。從清官到青天,究竟包公有多大的魅力能在百姓心目中封神?”沈嵐表示,此行她帶著很多疑問來探究:包公的清正廉潔和秉公執法究竟還有哪些未鮮為人知的故事?包公曾在商丘求學和任職,這片熱土上的經歷又為他的人格塑造及職業素養的積淀提供了哪些人生助力?……在她看來,作為包公家鄉的后人,此行從源頭出發,一路尋訪,串聯足跡,融匯故事,勾畫出“包青天”真實的人生軌跡,探尋出包公精神的源流,意義重大。
“此次征程再出發,將進一步加強合肥商丘兩地關于包公文化學術上的合作研究。”沈嵐建議,此行舉辦的研討會,其研究成果可在會后集中展示,將包公精神傳播得更廣更遠。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 記者劉旸 姚一鳴/文 王從啟/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