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家住安徽廬州府,小包村上有我的門庭……”一段當地耳熟能詳的商丘四平調《小包公》,拉近了合肥和商丘兩地的距離。11月19日下午,“我從包公家鄉來”2020大型融媒體采訪團來到商丘市豫劇院,觀看了商丘豫劇《包青天》和四平調劇《小包公》,感受流傳在商丘的包公傳統戲曲文化。
和包公的家鄉肥東一樣,在商丘,“文學藝術包公”形象同樣得到廣泛深入地傳承弘揚。商丘是“戲劇之鄉”,代代傳承的包公戲唱紅了很多享譽全國的豫劇大師。商丘豫劇院國家一級演員吳心平,以唱包公戲聞名全國,早在1979年他就在彩色電影戲曲片《包青天》中扮演包公,贏得豫劇“活包公”的贊譽。今年85歲的吳心平現場給采訪團表演了一段《包青天》,唱腔至今聽來依然振聾發聵。“包公秉公執法、剛正不阿,也有他平易近人、詼諧幽默的一面,他愛民如子,我想把包公的人情味唱出來,在傳統的戲曲作品上加入了自己的想法和創新。”吳心平說,雖然他早已退休,但是仍帶了很多學生,經常微信視頻指導他們的唱法和動作。
“四平調”是商丘另一個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稀有劇種。《小包公》是商丘四平調劇團的代表劇目。小包公的扮演者是四平調大師拜金榮的徒弟拜小榮,今年53歲的拜小榮演了20多年“小包公”,由于小包公的戲曲形象比較少,她自己不斷揣摩,以其特有的寬厚明亮的聲音和潑辣逼真的表演技藝,成功塑造了包公少年時的藝術形象,唱響大江南北。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劉旸 王從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