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孩子爸爸出事的時候,大女兒7 歲,二女兒4 歲。我沒有文化,但我知道,再苦再難都要讓兩個小孩讀書,因為只有讀書才有出路。”8 月11日,陽光學子黃欣悅的母親梁萍說起往事,忍不住淚如雨下。黃欣悅家在肥東縣包公鎮(zhèn)王集社區(qū),2005年,做瓦工的父親從高處摔落,腦部受傷,落下殘疾。
原本在家種地的母親梁萍擔起養(yǎng)家重任,在工地拎水泥桶、到食品廠打工…… 今年高考,黃欣悅考了理科545 分,以后想成為一名醫(yī)生。“家里需要一名醫(yī)生,我也想治病救人,幫助更多的人。”
父親摔傷落下殘疾母親擔起養(yǎng)家重擔
8 月11 日上午,安徽日報志愿服務總隊新安晚報“新安幫幫團”志愿服務分隊的記者來到黃欣悅家。她家房子建于上世紀90 年代,墻皮脫落,墻體露出一些裂縫。
“家里有四五畝地,以前孩子爸爸在浙江湖州做瓦工,我在家種地,帶著兩個孩子。”梁萍說,2005 年10 月,正是收稻子的季節(jié),晚上鄰居跑到她家,說孩子爸爸從3 米多高的地方摔下來。三天后,黃欣悅的父親才恢復意識。經過兩個月治療,黃欣悅的父親出院回到家里,不過落下了殘疾。“他腦部經過兩次大手術,不能干重活,還留下了癲癇的后遺癥。”梁萍說,有幾次丈夫在家突發(fā)癲癇,全身僵硬、口吐白沫,她連忙找人送去醫(yī)院。
黃欣悅(左)和母親合影。
“爸爸情緒不太穩(wěn)定,上一刻還在開玩笑,下一刻可能就發(fā)火了,可能和他腦子動過手術有關。”黃欣悅說,但她知道父親很愛她們,也很愛這個家,“我現在能做的就是盡我所能照顧好他。”
眼看丈夫失去勞動能力,原本在家種地的梁萍不得不擔起養(yǎng)家的重擔。
“家里兩個小孩要讀書吃飯,我必須出去干活。”梁萍說,小時候家里窮她沒有上過學,不識字,只能找一些苦力活。她在工地上像男子漢一樣,來來回回地拎水泥桶,頭發(fā)、臉、身上都蒙上厚厚的水泥灰。
“媽媽早上六點離開家,晚上七點左右回來。有時工地有活,她還要上夜班。
媽媽每次回來兩個手臂都是灰色的。洗衣服,水里全是灰與沙子。”媽媽的辛勞,黃欣悅和姐姐都看在眼里。懂事的她們早早學會了燒飯做菜,等著媽媽回家。由于工地不是每天都有活,為了多賺點錢,梁萍還去肥東一家食品廠打工。
“我沒有文化,但我再苦再難都要讓兩個小孩讀書,因為只有讀書才有出路。”梁萍說,為了省下錢給孩子們讀書,她甚至生病了也不敢去醫(yī)院,“我有腎結石,還有一些小毛病。有一次疼了好幾天,都下不來床。但我不敢去醫(yī)院,也不敢跟孩子們說,怕影響她們。”
姐姐去年考上大學妹妹今年也有出息
“再苦再難也要供孩子讀書。”正是這樣的信念,讓梁萍撐過了10 多年,也激勵著姐妹倆在改變命運的道路上刻苦求學。
從上初中開始,姐妹倆就住校。她們學習不用父母操心,生活上自己照顧自己,每兩周回家一次。“爸爸會出去掏黃鱔,但他和媽媽都不舍得吃,用桶養(yǎng)著。就是為了等著我們回來,給我們補營養(yǎng)。”黃欣悅說。
姐妹倆的衣服大部分是親戚們或買或送的,學習資料是學校發(fā)的,每個月姐妹倆的生活費加起來大約500 元,僅用來吃飯。“自從我和姐姐上學后,媽媽就沒怎么買過衣服。等我和姐姐長大了,媽媽經常穿我們的舊衣服。”黃欣悅說,等她工作有了第一筆錢,一定要和姐姐給媽媽買一套新衣服。
從去年11 月開始,梁萍在肥東縣城找了一份文明勸導員的工作。雖然不像拎水泥桶那么又臟又累,但刮風下雨、寒來暑往,除了周末休息一天,她每天得在街上站7 個小時。在這唯一休息的一天,她要騎電動車給黃欣悅送飯。
“她從來不要求我送飯,怕我很辛苦,但我要給她加強營養(yǎng)。”梁萍說,家里每一個人都很不容易,但他們一定要堅持下去。
2017 年,黃欣悅的爺爺被查出患有直腸癌和腦梗塞,住院花了好幾萬元。好在當地政府提供幫扶,大部分費用都報銷了。去年,黃欣悅的姐姐考上了大學,一年學費一萬多元。看著生活重擔都壓在梁萍身上,丈夫也很心疼。
雖然他身有殘疾,腸胃也不好,但竭盡所能為家庭分擔。他不能干重活,就找了一個看廠房的活,每個月有1000多元收入。
這個暑假,黃欣悅很忙。父親看廠房,母親在街上做文明勸導員,姐姐去超市兼職,而她負責照顧爺爺和干所有家務活:洗衣、掃地、做飯燒菜,打理地里的辣椒、茄子、豆角、花生、山芋……“暑假,爺爺住了兩次院,隨著歲數增大,病情也加重了。”黃欣悅在醫(yī)院陪著爺爺說話,看著他吊水,每天來回騎一個多小時電動車給爺爺送飯。
今年,黃欣悅考了理科545 分,超一本線30 分。她說,高考沒發(fā)揮好,分數比她預想的要差。她報了一所醫(yī)科大學,以后想成為一名醫(yī)生,“爸爸媽媽和爺爺身體都不好,家里需要一名醫(yī)生。我也想治病救人,幫助更多的人。”
趙晉齊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鐘虹 攝影報道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