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發展的四十年,是廬江農業顯著提升的四十年,是廬江住建翻天覆地的四十年,是廬江交通日新月異的四十年,是廬江教育快速發展的四十年。憶過去,看今朝,幢幢高樓拔地而起,樁樁喜事接踵而來,廬江縣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民生得到顯著改善,幸福感日益提升,這四十年,是廬江縣人民生活水平實現質的飛躍的四十年。
成果一改革激勵奮進中的廬江農業
衣食之源,生命之本,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廬江縣是一個農業大縣。廬江北臨巢湖,南近“黃金水道”長江,位居沿江開發開放經濟區。全縣轄17個鎮、231個村及社區,幅員234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12萬畝,人口117萬。
廬江縣農業生產突飛猛進,糧食及主要農產品呈數量級增長。到2017年底,全縣農業生產總值達86.3億元,是改革開放前1978年的43.6倍。2004年至2014年期間,九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稱號。廬江縣農業結構不斷優化,改革開放以來,農業產業內部結構不斷調整和優化,由以前糧油種植的“一枝獨秀”發展到現在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此外,廬江縣農業科技日新月異,農業機械化迅速普及。2017年,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156.34萬千瓦,比1978年增加144.54萬千瓦;農業機械總值達16.3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廬江縣美麗鄉村建設獲得很大進展。2012年以來,廬江縣圍繞“培育中心村、整治自然村、提升特色村”目標,突出“秀美廬江、養生福地”主題,按照“三宜三美”總要求,精心謀劃,完善措施,扎實推進。幾年來,已建成了以白山齊咀、湯池果樹和三沖、廬城羅埠新村等為代表的一批中心村,讓農村人居環境有了根本性轉變。
成果二創新驅動進步中的廬江工業
改革的春風吹過廬江這片資源豐富的魚米之鄉,帶動廬江的工業項目如雨后春筍般一個個破土而出,為廬江工業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近年來,在省、合肥市以及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廬江縣堅持實施“工業強縣”戰略不動搖,以項目推進為載體,以產業集群為方向,著力加強企業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加快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大力推進品牌建設,狠抓工業節能降耗,主動適應并積極引領發展新常態,為實現工業發展新跨越奠定了堅實基礎。
工業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改革開放四十年,廬江縣經濟總量成倍增長。廬江縣緊抓合肥躋身“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城市機遇、打造合肥南部副中心、承接新一輪國際和東部沿海地區產業轉移的戰略契機,為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經濟社會結構轉型、由“資源大縣”向“工業強縣”提升,提供了發展黃金期。2017年,全縣僅255戶規上工業企業累計實現工業總產值216.4億元,比1978年的全縣工業總產值翻了290倍。
廬江縣是礦業大縣,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這些年,廬江工業結構顯著優化,“十三五”以來,該縣圍繞礦業及深加工、機械制造、汽配、食品、農產品加工等主導產業,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重大項目,積極延長產業鏈,引導礦山采掘向冶金、制造業轉型,汽配向整車制造轉型。積極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按照“龍頭企業—大項目—產業鏈—產業集群—產業基地”的發展思路,引導人才、技術、資本、土地等資源要素集聚,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跨越式發展。2018年上半年,廬江縣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產值17.6億元,同比增長42.6%;新材料及電子產業實現產值19.4億元,同比增長56.8%,高于全縣46.1個百分點,占全縣工業總產值的20.5%,工業結構轉型成效顯著。
成果三科學促進融合中的廬江交通
道路是一個城市的骨架,骨架有多寬決定著城市發展的廣度。近年來,隨著區劃調整和國省干線建設步伐的加快,廬江交通運輸事業跨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廬江縣緊緊抓住國家實施長江經濟帶戰略、合肥建設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副中心和全國綜合交通樞紐所帶來的重大歷史機遇,大力發展公路、水路、鐵路相互融合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如今,廬江縣積極爭取各級支持,建成了環巢湖旅游大道,合銅公路、二軍西路、環巢湖大道盛橋連接線(S316改善段)的一級公路改造項目,加快推進小沙路(S316延伸線)、二軍東路、巢廬路、湯池大道等一級公路建設步伐,推進盛同路、黃陂湖大道等重點項目前期工作,布設通鎮二級公路改造項目,以暢通工程為契機,實現20戶以上的自然村通達四級公路,逐步全面提升農村公路等級,確保在“十三五”末實現廬江路網大提升,并以實現城鄉公交一體化為目標,加大公交的通達深度。通過近年的道路建設,廬江縣公路里程將達到5000公里,公路等級大幅度提升,合肥南部的交通樞紐地位逐步凸顯。
這些年,廬江縣交通人緊緊抓住上級加快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機遇,以及農村道路暢通工程建設的契機,積極謀劃交通建設項目,加速公路建設步伐,全面提升公路等級。2011年以來,廬江縣共計建成道路2641公里,完成投入103.32億元。其中,以優化公路網布局為契機,加快干線建設步伐,以實現暢通工程為目標,提升農村公路等級,強力推進客運車班車公司化改造,積極推進城鄉公交一體化。
成果四智慧助力提升中的廬江住建
四十年來,廬江住建人開拓進取、只爭朝夕,一路艱辛汗水,卻依然斗志昂揚。近年來,廬江縣大建設按照“城區東拓、產業西移,依山近水、組團發展”的總體思路,先后開展了“城市建設推進年”“城市建設攻堅年”“城市建設提升年”“城市建設提速提效年”等多項活動,有效推進了城市面貌的逐步改變,一個宜居、宜業、宜游的山水園林城市已初具規模。
近幾年來,廬江縣城按照強攻主動脈、健全微循環、打通斷頭路、拓展出入口的思路,先后新建、續建城東大道、周瑜大道、晨光路、東外環、緯二路、東山路等30多條道路,建設里程達200多公里。
廬江縣積極推動智慧城市建設工作,實現良好開局。目前,智慧城市重點在建項目有6個:頂層設計及兩個規范項目、公共場所無線局域網(WiFi)項目、數字化城市管理系統項目、智能公交項目、數據中心項目、城市地理信息數據管理系統項目。日前,廬江縣被省質量技術監督局、省發改委聯合發文批準為安徽省智慧城市建設標準化試點縣,此項殊榮全省縣級區域僅此一家。
老舊小區改造惠及千家萬戶,廬江縣委、縣政府于2016年先后出臺了《廬城城區老舊小區改造實施方案》《廬城老舊小區改造實施細則》,并制訂了實施計劃,利用五年時間全面完成縣城老舊小區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并實現物業管理全覆蓋,逐步建立老舊小區物業管理長效機制。
成果五改革推進崛起中的廬江教育
四十年風云激蕩,廬江教育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實行了從“教育資源”嚴重短缺到“教育強縣”的跨越與崛起。
不患寡而患不均。廬江縣一直在實現教育優質均衡發展上下功夫。改革開放四十年,廬江縣教育經歷了從教育資源十分短缺到有學上、從有學上到上好學、從不均衡到基本均衡、從基本均衡到優質均衡發展的艱辛歷程。廬江縣現有標準化學校數151所,市級新優質學校創建試點單位14所,素質教育示范學校和優秀示范校4所,市特色學校4所,教育部命名的特色學校4所。
硬件、軟件不斷優化,結出的便是教育質量全面提升的“碩果”。近年來,通過開展“戲曲進校園”、“品讀經典”等系列活動,學校各類社團影響有力提升。同時,各學校德育工作特色鮮明,全縣中小學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構建起全方位德育體系。廬江縣教學質量穩中有進,2018年一本文科達線402人,理科達線1516人,合計達線1918人,達線率為22.86%;本科文科達1200人,理科達線3008人,合計4208人,達線率為50.15%。較2017年提高近20個百分點,位居全市前列。
近年來,廬江縣不斷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穩妥推進管辦評分離,擴大學校辦學自主權,完善學校內部治理結構,形成政事分開、權責明確、統籌協調、規范有序的現代公共服務政府教育管理體制,構建“政府管教育、學校辦教育、社會評教育”的教育發展新格局,推進教育治理現代化。
周躍東 左學長/圖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金學永朱慶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