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個打通強賦能,五年奮進再出發。7月24日,安徽日報推出“黨媒云”專刊第二期特別報道。
“安徽黨媒云”是安徽日報報業集團推出的一項系統性傳播生態建設工程,以拓展垂類用戶覆蓋面、重構全媒體時代與基層群眾連接為目標,通過產品創新與機制創新相促進、平臺建設與流程再造相協同,由點及線、由線到面,打造覆蓋安徽的云端傳播網。
自2019年啟動以來,“安徽黨媒云”陸續上線社區融、鄉鎮融、校校通、政協融、法治融、老兵融、文旅融、農信融、科創融、健康融等10個項目。截至目前,共有近5000家單位入駐。經過多年培育探索,“安徽黨媒云”業已形成“黨報賦能、垂直深耕、融媒放大、綜合服務、雙贏雙效”的發展格局。
聚勢提質,煥新出發。安徽日報報業集團堅持用戶思維,大力推進黨媒云系列融項目提質提效,著力增黏性、強激勵、多賦能,進一步擴大主流價值影響力版圖。
終端打通,品牌專刊集中亮相。“安徽黨媒云”強化品牌效應,依托權威陣地,每月集中推出“黨媒云”專刊,更具規模聲勢,更有沖擊力和識別度。
縱向打通,基層風采有效觸達。“安徽黨媒云”通過重頭報道、信息專報、用稿展示等方式,鏈接與入駐單位有直接關聯的單位部門,影響有影響力的人。
橫向打通,經驗信息互通互鑒。通過安徽日報客戶端、安徽新聞網、“安徽黨媒云”平臺等搭建線上交流空間,重要信息能夠互通互達,典型經驗可以互學互鑒。
活動打通,相聚走動密切聯系。積極組織各類線下活動,搭建業務交流平臺,不斷增進入駐單位的聯系。
業務打通,優質資源服務基層。用好用足安徽日報報業集團的新聞采編、融合項目等優質資源,為入駐單位提供采編培訓、技術練兵、輿情研判等機會,助力提升基層一線宣傳工作人員業務能力和技術水平。
融合新打法、價值新提升。堅持做好“下延”,積極推進“上聯”,“安徽黨媒云”將不斷衍生裂變出新業態、新服務,持續放大黨媒新型傳播平臺的全維效能,為現代化美好安徽建設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張理想)
九支“國家隊”主攻“大病不出省”
安徽打造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的“全國樣板”
不久前,國家衛生健康委公布了國家區域醫療中心的建設成果,我國已建設125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安徽加快建設兒童、創傷、腫瘤等九大區域醫療中心,打造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的“全國樣板”。建設國家區域醫療中心,是國家為推動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和區域均衡布局而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減少患者跨區域就醫、減輕患者負擔、實現“大病不出省”的重大民生舉措。經過幾年的發展,安徽的九大國家區域醫療中心交出了亮眼的“成績單”:引進“三新”項目577項、填補省內空白78項、獲批國家臨床重點專科38個、三四級手術占比達68.5%。
關鍵詞:戰略布局
九大中心破解“三不”
“當前,醫療衛生資源不足、不優、不平衡,是制約我省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因素,也是跨省就醫比例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安徽省衛健委黨組書記、主任劉同柱認為,破解這一困局,根本在于加快推進優質醫療資源有序擴容、梯度平移和均衡布局,不斷提升我省整體醫療服務能力和疑難重癥診療水平。
省委、省政府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高度重視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將其納入安徽省“十四五”衛生健康規劃和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近年來,我省緊抓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重大機遇,積極推進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創建,已先后獲批兒童、創傷、腫瘤等九家區域醫療中心項目,總量居全國第二位。
關鍵詞:頂層設計
為什么是“5+2+2”?
我省的九家國家區域醫療中心是如何進行布局的?“我們從群眾的就醫需求出發,加強頂層設計,通過與國內高水平醫院開展合作,有序擴大優質醫療資源供給。”劉同柱介紹。從專科布局來看,我省根據死亡率高、就醫負擔重、跨省就醫集中、嚴重危害群眾健康的病種,布局了腫瘤、神經、心血管、消化系統、兒科、中醫、創傷、精神衛生等8個專科項目及1個綜合類項目,最大限度減少大病患者跨區域就醫的情況,從而減輕群眾的就醫負擔。在聚焦“疑難重癥”進行統籌規劃的同時,我省國家區域醫療中心的布局還充分考慮了人口分布情況。“從區域布局來看,九家區域醫療中心充分銜接安徽省‘十四五’衛生健康規劃,在省會合肥布局5個,皖北中心城市蚌埠布局2個,皖江中心城市蕪湖布局2個,輻射能力覆蓋全省。”劉同柱介紹,在省會城市合肥的項目也充分考慮了市域范圍內分區布局,在東(新站區)、南(肥西縣)、西(高新區)、北(長豐縣)均有項目落地。
值得關注的是,目前全省九家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總體進展順利,其中四家國家區域醫療中心項目已全面開診,分別是:復旦兒科醫院安徽醫院、上海六院安徽醫院、上海一院蚌埠醫院、北京安定醫院蕪湖醫院。另外五家國家區域醫療中心正在有序推動項目建設,并利用依托醫院現有資源進行過渡期開診,分別是:浙大二院安徽醫院、北京天壇醫院安徽醫院、北京安貞醫院安徽醫院、上海曙光醫院安徽醫院、上海仁濟醫院安徽醫院。
關鍵詞:名醫薈萃
“國家隊”在皖大顯身手
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安徽醫院是我省首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項目,由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和安徽省兒童醫院合作共建。“截至今年6月,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先后派出28個專科團隊73名專家到安徽坐診,接診患兒近5000名。”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安徽醫院黨委書記孔維鵬見證了合作共建帶來的醫療水平提升。據孔維鵬介紹,自2020年6月項目啟動以來,該院已累計開展新技術新項目356項,其中填補省內空白56項,國內領先技術18項,疑難危重病種覆蓋國家設置標準病種總數的89.71%,為我省患兒“大病不出省”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記者了解到,2023年,該院門急診量同比增長40.18%,出院人次同比增長34%,手術人次同比增長10%。
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安徽醫院開展達芬奇機器人手術,填補安徽省兒童機器人手術的空白。楊簡 攝
作為國家創傷區域醫療中心,2023年8月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與中國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醫院)合作共建的上海六院安徽醫院正式開診,目前醫院已開設28個學科門診,開放床位500張。值得關注的是,截至2024年5月,該院三四級手術占比超過80%。這意味著,該院開展的絕大多數手術解決的都是疑難重癥。診療水平的不斷提升帶來了患者就醫選擇的變化。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蕪湖醫院是我省首個國家精神區域醫療中心。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10月至2024年6月,該院就診的外埠門診患者占比達40.1%,住院患者占比18.1%。截至目前,該院已開展技術覆蓋清單所列技術超過70%,收治病例覆蓋清單所列疑難危重病種的75%。記者從安徽省衛健委了解到,據初步統計,在輸出醫院指導下,全省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共引進“三新”項目577項,填補省內空白78項,開展了一系列填補省內空白或高難度醫療技術,成功救治了一批大病重病患者,許多原先需要跨省奔波就醫的復雜疑難病癥患者在省內就可以得到診治。
關鍵詞:省錢省心
患者從“流失”到“回歸”
國家區域醫療中心的建設不僅讓疑難重癥患者在家門口得到及時有效的救治,也讓原本選擇跨省就醫的患者開始“回流”。
海國平是安徽無為人,去年11月,他在上海曙光醫院被確診為喉癌,并接受了手術。最近半年,海國平每隔一段時間就要去上海復查,每次都是妻子陪同。“我們兩個人來回的車票就要1000元,加上吃飯、住宿,每次花費都要2000元左右,比復查花的錢還要多。”海國平說,在第三次復診時,上海曙光醫院耳鼻喉科主任張治軍告訴他安徽也有一個“上海曙光醫院”,并給他留了微信。6月14日,海國平迎來了第四次復查,他“如約”來到上海曙光醫院安徽醫院并見到了張治軍。“在上海掛張主任的號是258元,安徽醫院這邊只要50元。”海國平說,不僅掛號費便宜了,來回的路費和食宿費用也節省了不少。無獨有偶。75歲的趙先生在蚌埠見到了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普外科主任醫師顧海濤。趙先生家在懷遠,去年在上海一院總院做了微創胰體尾手術,術后病理檢查確認是癌前病變。得知上海一院在蚌埠開診,顧海濤也來到了蚌埠,趙先生從懷遠直奔蚌埠市區復診,既方便還節省了費用。顧海濤所在的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蚌埠醫院是安徽首家國家綜合區域醫療中心。上海專家的到來,不僅帶來了最新的醫療手段和理念,也為安徽患者打通了一條享受國內頂級醫療資源的通道。蚌埠是皖北中心城市,除了國家綜合區域醫療中心外,國家腫瘤區域醫療中心(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安徽醫院)也在此落地。過渡期內,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已分批次派出65名專家入駐蚌醫大一附院,簽約名醫工作室11個,已經開展新技術、新項目28項,其中7項填補省內空白,開展手術3800余臺次。隨著全省國家區域醫療中心項目的深入推進,越來越多的跨省就醫患者開始回歸本地就醫,跨省就醫增長勢頭得到有效控制。2023年,全省九家國家區域醫療中心項目醫院三四級手術4.7萬臺次、占比達68.5%。
關鍵詞:三個平移
“國家隊”既播種也扎根
建設國家區域醫療中心,不是大醫院在其他區域建設自己的分支機構,而是幫助當地醫療機構提升醫療服務能力。
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是國家骨科醫學中心,是中國骨科醫學的“國家隊”。2023年8月,隨著上海六院安徽醫院開診,一批批上海專家開始在安徽常態化坐診,李曉林便是其中之一。“之前我們在上海坐診時,接診安徽的患者在總門診量的兩成左右,多為疑難、復雜的骨傷骨病和骨腫瘤患者。”李曉林是國內知名創傷骨科專家,同時也是醫院的管理者。目前,他大部分時間都在安徽工作,除了坐診、手術、查房、帶教之外,他還全面參與醫院的運營管理和學科規劃。上海六院與中國科大附一院共同制定《國家創傷區域醫療中心建設方案》,涵蓋項目醫院“十四五”發展規劃、學科建設、運營管理等方面內容,并完成骨科等17個主要學科的規劃方案。“上海六院主導項目醫院學科布局,以創傷類疾病診治鏈為依據,將創傷骨科、修復重建外科、神經外科等領先技術平移至安徽醫院,構建優勢特色的學科集群,在現有的創傷系統疑難危重癥診斷常規輔助檢查技術的基礎上,不斷開展先進診療技術,發揮示范、引領和輻射作用。”李曉林說。人才引育是學科發展的重中之重。據悉,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已選派29名業務骨干常駐安徽醫院,定期開展門診與手術業務;同時,柔性派駐20余人至項目醫院開展技術指導與服務。上海六院利用自身編制周轉池,在全國招聘學科骨干人員派駐到上海六院安徽醫院工作,為醫院高質量發展增添新動能。
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安徽醫院院長、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創傷骨科主任李曉林在查房。方 詠 攝
“醫院黨委給予管理團隊充分的自主權,我們雙方正在不斷深化內涵建設,目標是把醫院建成醫、教、研一體化發展的臨床研究型醫院,讓安徽乃至周邊的患兒在省內即可享受到國家級優質兒科醫療服務。”復旦兒科安徽醫院執行院長徐家驊說。瞿惠燕是上海曙光醫院安徽醫院的常駐專家,同時也是安徽醫院的執行院長。如何讓上海曙光醫院的特色診療技術平移到安徽,是她一直在思考的問題。“目前,上海曙光醫院已經選派了近50名專家到安徽醫院工作,覆蓋了十多個學科,不單是臨床醫生,連醫技輔助科室來的都是上海頂尖的專家。”在瞿惠燕看來,不僅要平移上海曙光醫院的優勢學科,還不能丟掉醫院本身的特色專科,從而發揮1+1>2的作用。學科建設是醫院高質量發展的生命線。記者從安徽省衛健委了解到,2020年以來,我省九家國家區域醫療中心持續深入務實合作,加快推進品牌、技術、管理“三個平移”和同質化發展,獲批建設國家臨床重點專科38個,省級臨床重點專科137個,設立41個名醫工作室,獲批國家自然課題7項,科研成果轉化13項。各中心切實把發展的重點更多轉到學科建設、人才引育和管理提升上來,不斷提升診療服務能力。
關鍵詞:對標一流
“中心們”不斷開花結果
優質醫療資源既要輸得出,也要接得住。
上海仁濟醫院安徽醫院確定了以“消化系統疾病”為主的診療科目和臨床醫技科室設置。“在硬件方面,我們結合現有診療資源,制定了醫療設備采購清單和信息化建設方案。在軟件方面,強化高層次人才引育工作機制,柔性引進卜軍、王震華等教授擔任科室名譽主任、執行主任。”安徽省第二人民醫院黨委書記丁文榮表示,該院學科建設成效顯著,消化系統疾病獲批國家臨床重點專科。“我們對標復旦兒科醫院,明確醫院重點發展學科及發展路徑,實施試點學科發展計劃,雙方通過人員雙向互派,實現技術的復制和平移,從而打造一支高水平、撤不走的醫療隊。”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安徽醫院黨委書記孔維鵬表示,該院在持續推進雙方合作的同時,基本建成了覆蓋全省的兒科分級診療網絡,持續發揮國家兒科區域醫療中心的輻射帶動作用。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安徽醫院是國家心血管病區域醫療中心,在北京安貞醫院派駐專家及團隊的帶動下,該院開展心臟移植、復雜先心病矯治術等多項新技術,填補了省內技術空白。此外,該院還按照“安貞”模式初步建設了心外科亞專業團隊。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是世界三大神經外科研究中心之一。2022年5月,北京天壇醫院安徽醫院入選第三批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項目,是我省唯一的神經系統疾病國家區域醫療中心,預計2025年10月投入使用。在省衛健委指導下,該院在過渡期就成立了“院中院”,北京天壇醫院派出了11名國內頂尖專家長期駐皖指導,已引進新技術30多項。
關鍵詞:部門聯動
健全機制高效“解題”
我省高度重視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工作,建立省推進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聯席會議制度,定期召開聯席會議,統籌推進國家區域醫療中心申報、建設、運營等工作。經省政府同意,省衛健委聯合省委編辦、省發展改革委等多部門印發《關于推進國家區域醫療中心項目醫院運營管理機制建設的意見》,該意見研究解決共性機制問題,建立健全總體合作運營機制。
如何讓國家區域醫療中心發揮最大效能?“我們要求項目醫院優化合作專科設置和診療服務項目,引進創新關鍵核心技術,配置先進診療設備,有序對接輸出醫院平移的新技術、新項目、新方法、新材料,提升疑難危重疾病診療能力和水平。”省衛健委黨組書記、主任劉同柱表示,在學科建設方面,我省大力支持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博士后工作站,指導培育爭創國家及省級創新平臺,建設一批國家臨床重點專科群和名醫工作室。同時,加強項目醫院重點學科醫教研協同建設,引進、選拔、培養學科帶頭人,推動相關專科達到國家臨床重點專科水平。為促進優質醫療資源進一步下沉,我省還支持國家區域醫療中心牽頭組建醫療聯合體和專科聯盟,建立遠程醫療和教育平臺,開展遠程診療、醫學教育、遠程手術示教等服務。同時,還積極推動輸出醫院、項目醫院、依托醫院檢查檢驗同質化管理,實行結果互認。健康是幸福之基。近年來,安徽九大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跑出了“加速度”,全省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實現了新跨越。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國家級醫療服務,人民群眾就醫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安徽正努力打造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的“全國樣板”。“我省將進一步健全完善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專班推進協調機制,統籌做好項目前期及建設運營的服務保障工作。同時,加快推進管理、技術、品牌‘三個平移’,以更優越的醫療條件、更扎實的健康基礎,更好地守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劉同柱表示。(安徽日報)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