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新安晚報》是安徽省第一家省級都市報,但我們辦報的視野從未止步安徽。
我們影響安徽,我們記錄中國,我們關注世界。新安晚報秉承著“為老百姓辦,給老百姓看”的辦報宗旨,在重大事件、重大突發、重大災害面前,不曾缺位,不曾失語。
從洛陽大火到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再到瀘定地震,從全國兩會到神舟、嫦娥發射,國慶閱兵,再到足球世界杯、夏季奧運會,從探營春晚到金雞獎、百花獎、華表獎……
每一個重大突發面前,每一個重要時刻下,都有新安晚報記者的身影,無不彰顯著主流媒體的政治敏銳、大局意識和責任擔當。
2011年全國兩會期間 ,本報記者采訪郁鈞劍 。
親歷“東都” 寬慰生者
2000年12月25日晚,河南洛陽一場大火吞噬了309位鮮活的生命。頓時, “洛陽愁絕,楊柳花飄雪”,六朝古都陷入了一片悲痛之中。
平日喧囂熱鬧的商廈成了百姓關注的焦點,更成了全國各地趕來的記者心中的一個謎團:這里的大火為何在短短的80分鐘之內,就奪去了309條生命?
原來,這是一場人為造成的災難!
東都商廈由地面上4層和地下2層構成。地下一層,4名無證作業的電焊工不慎將熔渣”掉落地下二層的家具絨布上,進而燃著了海綿等易燃物品。火災發生后,電焊工首先想到的不是報警,而是自行滅火,待火勢無法控制時,他們又選擇了逃離,任由大火蔓延。
火災發生大約15分鐘后,消防部門才接到報警。然而,整個東都商廈幾乎所有的通道都被鐵柵欄門封死,兩個樓梯出口恰恰成了煙火的“自然”通道,滾滾濃煙和大量有毒氣體迅猛地向上擴散,并直沖樓頂。而商廈頂層的四樓東都量販歌舞廳正是當時人員最聚集的地方。消防、武警官兵及公安民警雖奮力施救,最終也只救出了106人。
第三天,事故處理組解除警戒,并由專家帶隊,引領記者們親歷一次“東都”。專家組負責人介紹說,從現場狀況和現場施救的情勢上看,救援已經盡了最大努力。
洛陽是座有著數千年歷史的古城,309條生命牽連著多少家庭,那些日子里,這座有關近百萬人口的城市無疑沉浸在失去親人的悲痛之中。所有的事故責任人都在之后得到了法律的制裁。令人寬慰的是,洛陽人紛紛伸出援助之手,用生者當時僅能做到的方式 — —捐款,去撫慰每一位亡靈。本報記者印象中最深刻的是,洛陽市有個“安徽路小學”,2000年12月28日那天,該校全體少先隊員就發起了向死難者家屬募捐倡議,當天全市有48家單位和個人共捐出168萬多元善款。
20多年過去了,回想當年那場火災,慘劇至今仍歷歷在目。洛陽親友如相問,前事不忘重安全。
徒步震中,只為在現場
2008年5 月12日,全國人民的心都飛向了汶川。 倒塌的學校、民房,廢墟中的老人、孩子,幾千里外的每一次余震,也牽動著江淮兒女的心。
這一刻,川皖兩兄弟的手緊緊握在了一起。安徽的優秀醫生出發了,消防戰士也上路……源源不斷的愛心涌向了汶川。
“我們都是汶川人!”在地震發生后,本報先后派出10余名記者抵達震區,并在全省平面媒體中率先推出由本報記者采寫的抗震救災報道。
2008年5月23日,本報又推出32個版的特別報道: 《心手相連——安徽全力支援四川抗震救災紀實》,第 一時間、第一現場記錄抗震救災的感人事跡,營造出萬眾一心、眾志成城、迎難而上、百折不撓的社會氛圍,履行一個主流媒體應盡的義務和責任。
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本報刊發的報道。
汶川地震過去一年、兩年、三年,但安徽人并沒有忘記四川兄弟姐妹經歷的傷痛與感動。
2009年5月12日當天,汶川地震一周年紀念活動在映秀舉行,本報成為當天惟一派記者抵達映秀鎮的安徽媒體。一批批物資善款,從安徽運往四川;一位位四川傷員在安徽治愈;一個個援建項目,在廢墟上崛起,上面刻著兩省人民相連的血脈。
此后兩年,本報記者又先后兩次來到汶川,重訪當年地震重災區,記錄三年里發生的巨大變化,見證震區人民創造的奇跡。
每一次重大自然災害面前,新安晚報從不曾缺席。2010年玉樹地震,2200多名同胞遇難,數十萬人生活遇困。一時間,舉國上下心在顫抖,所有國人情牽玉樹。4月21日,玉樹哀悼日。為那曾經存在過的2000多個生命,國旗半降,公共娛樂活動停止。本報封面以 6個大字——“悼玉碎 祈樹青”,遙寄哀思,悼念亡靈。
2010年4月15日,玉樹地震發生后,本報記者在前往震區的路上遇到運送救災物資的車輛。
逝者安息,生者堅強。我們堅信,格桑花會再次在玉樹綻放。
2022年9月5日,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瀘定縣發生 6.8 級地震。房屋倒塌,道路塌方,人員被困,一時之間,“瀘定”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全國救援力量與物資也齊齊涌向了瀘定。
本報第一時間派出3名年輕記者奔赴災區,在道路阻斷后,勇敢地與消防隊員徒步走進震中,從現場發回鮮活救援報道,展現救援力量,見證人性溫暖。
一個個鮮活的人物,一篇篇深情的文章,都凝聚著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記者與編輯的心血。我們報、 網、微、端聯動,通過文字、圖片、視頻,展現出萬眾一心、 眾志成城,不畏艱險、百折不撓,以人為本、尊重科學,弘 揚“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新時代抗震救災精神。
融媒體傳遞兩會聲音
每年的全國兩會,對媒體人來說,都是一個“戰場”。本報從2005年開始派遣記者赴京報道兩會,開了全省都市報的先河。
很多人熟悉全國兩會是從央視的品牌節目《小丫跑兩會》開始的,而本報的很多讀者,也是因為這個節目開始參與每年全國兩會的。
2005年初,本報開始為報道當年全國兩會做準備。如何讓安徽百姓在全國兩會上“發聲”?本報和中央電視臺《經濟半小時》節目獨家合作,推出了《小丫跑兩會》安徽信箱,向安徽民眾征集對于全國兩會的意見和建議,其中部分建議還上了央視。
2005年3月3日,本報特派記者赴京直擊“兩會”,在半個月的時間里每天推出“安徽聲音”專欄,報道安徽團的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的活動、建議等,讓讀者與全國兩會的距離更近了。
2011年,本報依舊延續特派記者前往北京報道兩會的“慣例”。不同的是,這次兩會我們不但讓讀者“看”到了大量的兩會信息,還讓讀者“聽”到了從北京傳來的聲音 — —我們在安徽媒體中首次嘗試了全媒體報道兩會。
2011年全國兩會,本報派出了多達10人的全媒體報道小組。
采訪中,本報所有特派記者通過為iPhone手機專門制作的采編系統,及時向后方傳回了與兩會有關的視頻、圖片和文字。在重要的兩會現場,有本報記者,就有第一現場報道。
在全國政協十一屆四次會議開幕當天,本報特派記者在采訪同時,與后方及時聯動,在新安傳媒網(現為安徽網)上實現了實時滾動播報,第一時間發布了會場內外的消息。
更給力的是,新安晚報全媒體首次在北京設立訪談直播室,10名代表委員在北京參會期間,陸續走進新安晚報全媒體“北京直播室”,暢談國計民生,與網友進行互動,反響很大,也讓新安晚報的兩會報道更立體、更全面。
2012年全國兩會期間,本報記者采訪袁隆平院士。
見證中國 飛天夢圓
“天宮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基地發射區靜候發射。
2005年10月12日,先后有兩份新安晚報出現在報攤上,其中第二份就是本報創刊以來惟一一份號外。
當天,全國近百家紙媒出了號外,只因為“神六飛天”。 “神六飛天”不到兩個小時,安徽讀者就拿到了新安晚報“號外”。 “有即時資訊,又有獨家專訪,有點有面,非常好。”這是當時讀者給予的評價。數萬份號外一經面世,半個多小時就被讀者搶購一空。
此后,中國神舟、嫦娥系列每次發射都引起世人關注。作為安徽第一都市報,本報多次派出記者前往酒泉和西昌,現場見證中國航天出征儀式,記錄中國飛天的步伐。
“5、4、3、2、1、發射。”2007年10月24日18時許,隨著指揮員一聲令下,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載著“嫦娥一號”騰空而起。本報特派記者見證了中國嫦娥系列的第一次發射,為安徽讀者發回了第一現場的報道。三年后,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同一地點,本報特派記者再次見證了“嫦娥二號”的發射。
從神舟一號為航天員探路,到神舟五號載人飛天,再到神舟七號航天員開展太空行走,中國探索太空的步伐一直在加速。
按照中國航天事業發展規劃,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分三步來實施。實現多人多天飛行、航天員出艙在太空行走、完成飛船與空間艙的交會對接,是計劃的第二步。2011年9月29日晚,戈壁灘深處一聲巨響, “天宮一號”飛船像條巨龍騰空而起。時隔一個月,神舟八號飛船與“天宮一號”成功實現對接,中國正式開啟了空間站時代。
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號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開始了有中國首位女航天員參加的太空之行,本報作為安徽省唯一受邀媒體特派記者全程見證了這次任務。景海鵬、劉旺、劉洋三位航天員不負眾望,圓滿完成了手動對接這一世界難題。
為了飛天夢,無數國人為之付出艱辛,也有無數皖人為之付出汗水。從“天宮一號”上的多功能宇航顯示器,到助推神舟飛船騰空一躍的氧化劑都來自安徽企業,更有大批安徽人在條件艱苦的戈壁灘默默為祖國的飛天夢想奉獻終生。
2021年12月9日15時40分, “天宮課堂”第一課正式開講,這是時隔8年之后,中國航天員再次進行太空授課。 “太空教師”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在中國空間站為廣大青少年帶來了一場精彩的太空科普課,這是中國空間站首次太空授課活動。新安晚報報道了合肥40名小學生受邀與王亞平同步做實驗,結果對比太神奇,體驗開心又有趣。
我們見證了中國飛天夢想成真的步伐,也見證著祖國日益壯大的實力。記錄中國,記錄歷史,我們責無旁貸。
南非世界杯:獨家稿件彰顯實力
南非世界杯,西班牙1∶0淘汰巴拉圭。
四年一度的足球世界杯可謂全球矚目。2002年5月韓日世界杯開幕,新安記者積極出擊,為我省球迷奉獻出一道道可口大餐。韓日世界杯是迄今中國男足參加過的惟一一屆世界杯。遺憾的是,神奇教頭米盧沒能在韓國再現神奇,三場小組賽凈丟9球沒進1球,本報記者在稿件中深刻剖析了中國足球虛弱的根源。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6月開幕的南非世界杯,新安晚報派出史上最大規模的三人報道組,不僅在安徽省內媒體中獨樹一幟,在全國都市報中也不多見。新安南非世界杯報道陣容堪稱豪華,除特派記者外,國內頂級球評家李承鵬出任本報世界杯特刊首席評論員、 “大嘴”韓喬生擔綱特刊首席顧問,另一位“國嘴”、安徽老鄉趙普也欣然擔任特刊形象大使。
新安晚報“南非世界杯”報道組凱旋歸來。
在彩虹之國南非的采訪過程中,本報記者分頭出擊,采寫出《直擊南非總統接見國家隊》《專訪開普敦市市長》等重量級獨家稿件。數天后,本報記者走進中國駐南非大使館,受到時任臨時代辦戴兵的親切接見。其間,記者還遭遇一次驚心動魄的搶劫事件,事后來自祖國的問候和關懷紛至沓來。南非之行,留給我們的印象有激情,有浪漫,有驚險,當然還有溫馨。
其實,走出國門采訪在新安晚報并非個例。早在1998年12月6日,第13屆亞運會在泰國曼谷開幕時,本報特派記者就第一次走出國門采訪大型賽事。從此以后,無論亞運會、奧運會還是世界杯、世乒賽,世界各地的賽場均留下新安記者的足跡。這既是對關注全球焦點賽事讀者的承諾,也充分體現了新安晚報的強大實力。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