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的呼聲,是媒體前行的動力。創刊以來,我們推出了一篇篇深度調查,追問事實真相,撥開層層迷霧,充分發揮新聞輿論的監督作用,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讓老百姓的權益得到更好保護。而這也是踐行主流媒體責任擔當的應有之意。
追蹤“油耗子”系列報道
(作品獲2000 年中國晚報新聞一等獎、安徽新聞獎一等獎)
每當夜幕降臨,在一些賓館和酒店的下水道旁,總有一些人拿著各種工具打撈下水道里的泔水油。自2000 年3 月初開始,本報記者連續跟蹤兩個月,揭露了驚人的內幕:這些從下水道撈出的泔水油被加工成“色拉油”后,最終竟然流往一批發市場和部分餐飲店攤。
2000 年4 月26 日本報在頭版頭條刊登了《下水道里撈出了什么?》,拉開“追蹤‘油耗子’”系列報道的大幕。在此后一個月里,本報記者一直緊追不放,同時配合工商等部門進行檢查打擊,最終將這一團伙“一窩端”,更促成了合肥乃至全省糧油市場的一次清理整頓。
“油耗子”被逮大快人心。報道獲得讀者的盛贊,也得到了政府的認可和支持。當年6 月6 日,經省政府領導同意,省政府“打假辦”、省工商局對這組報道進行表揚,并獎勵5000元。
這一系列作品對合肥“油耗子”違法生產、售賣地溝油事件展開調查,事關百姓切身利益,社會反響巨大,體現了記者的新聞敏銳性和本報的社會責任感。
記者臥底傳銷組織五天四夜
(作品獲2013 年安徽新聞獎一等獎)
傳銷,一度成為合肥的“公害”,也成為合肥背負的負面標簽。一次次驅趕,一次次遣返,依然不斷有外地人懷揣著一夜暴富的幻想來到合肥,身陷傳銷而不能自拔。究竟是什么謊言,令他們信以為真,沉迷不醒?究竟是什么魔力,令傳銷禁而不絕?
2013 年4 月,新安晚報記者通過一名自愿“反水”的傳銷人員牽線打入傳銷組織內部,臥底五天四夜,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隨后,本報又接連用顯著版面大篇幅推出揭露傳銷內幕的報道,解開了讀者心中許多疑問。聲勢強勁的報道,營造出“傳銷活動人人喊打”的輿論氛圍,為后來合肥市乃至全國各地嚴厲打擊傳銷提供了有力的證據,也促使政府部門展開一場大規模的“打傳”行動。
記者冒險“臥底”采訪,調查追問事實真相。這是新安晚報的職業堅守和社會責任,也是新聞永恒的一個典型例證。
“問題捐贈”全部退回美國系列報道
(作品獲2005 年安徽新聞獎一等獎)
慈善捐贈無論來自何人、何方,都應給予積極的贊賞與鼓勵,但前提是捐贈物資必須合規合格,否則,就不僅不符合慈善捐贈的本意,甚至還有可能造成其他次生的問題。
2005 年,安徽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在對一批由美國某基金會捐贈的醫療用品進行檢驗時,發現了質量問題。安徽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的4名檢驗人員對該批貨進行逐箱逐件檢驗,發現其中夾帶有大量二手、過期、無質保日期的物品,這些物品大部分都是國家明令禁止進口的。經新安晚報追蹤報道,“問題捐贈”事件引起廣泛關注。隨后,美國LDS 基金會亞太區經理在接受本報記者跨洋采訪時,為“問題捐贈”向安徽人道歉,這些“問題捐贈”也被退運回美國。
一天打兩三百個電話是“小意思”
(作品獲2016 年安徽新聞獎一等獎、趙超構新聞獎一等獎)
正在忙碌時,一個陌生電話突然打入,接聽后便是售樓、代開發票、小額貸款等推銷說辭,各類營銷電話讓市民們苦不堪言,已經到了“天下苦騷擾電話久矣”的地步。這些瘋狂的營銷電話究竟是從哪兒打出來的?他們又是從哪兒弄到市民的手機號等信息?
2016 年,新安晚報記者應聘進入一家企業干了一天電話銷售,通過接觸業內人士摸清了“套路”。記者還聯系了省通信管理局、省公安廳、運營商等相關部門和企業,一起探討“瘋狂營銷電話”的背后糾葛。
騷擾電話“精準營銷”,導致了詐騙等違法犯罪行為的產生,如今依然是一個備受關注的社會命題,需要各界合力,共同維護老百姓的信息安全。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