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4月2日是世界自閉癥日。當日,記者走進阜陽一所特殊教育學校,探訪自閉癥兒童的學習生活。“每年有20%的自閉癥孩子從這里走出,進入普通學校開始新的學習和生活,這是我最開心的事。”4月2日,在阜陽市翔飛特殊教育學校里,校長季思波告訴記者,希望這些“星星的孩子”能獲得更多關愛。目前,他們學校的學生中,有自閉癥兒童200名左右。
老師和家長共同努力,幫助孩子盡早康復
4月2日,記者來到離阜陽城區幾公里的阜陽翔飛特殊學校,走進校園,就看到教學樓前,很大一片空地上鋪著松軟的墊子,踩上去就像踩到草坪上。而教室和走廊墻壁上,也都粉刷上淡藍色,讓人感覺很溫馨。
“這里的孩子與普通學校的孩子不一樣,我們也需要特別關心一些。”季思波告訴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記者,比如教學樓前面鋪上松軟墊子,就是擔心殘疾學生摔傷,在與孩子交流的小房間內,裝上監控可以隨時了解孩子的情況。
“每一位自閉癥兒童經常會有一位家長在學校陪護,一起努力讓孩子盡早康復。”季思波告訴記者,他自己也是一名殘疾人,能理解家有自閉癥兒童家長的不容易,還有的家長工作都不要了。
在阜陽市翔飛特殊教育學校,家長劉麗萍在這里陪女兒暖暖已經4年了。
“4年前暖暖快3歲了,還對我缺乏應有的依戀感。”劉麗萍說,暖暖自幼就不活潑,大人逗上她半天,她幾乎沒有反應。于是劉麗萍帶著暖暖到合肥、上海等地做系統檢查,最后被確診為自閉癥。
后來,劉麗萍帶著暖暖來到這所學校,開始了陪讀生涯。劉麗萍不清楚陪讀的日子會持續多久。她說:“只要我健康一天,就會陪伴暖暖一天。”
據了解,在距該校不遠處的河水鋪街道上,有100多位類似劉麗萍的媽媽。她們為了陪讀,在此租房居住,相互照顧,經常交流孩子的康復經驗。
“這是我夢想起飛的地方,我和我的這些特殊孩子們以及家長們有太多的故事。”季思波告訴記者,2010年,在阜陽市潁州區政府的幫助下,殘障家長互助協會正式成立,家長白天可以把智力殘疾孩子送到學校里進行康復、學習,晚上接回。
孩子們的變化,讓教學之路充滿快樂
4月2日,記者走進一間教室看到,一群孩子在老師帶領下,開心做著各種活動。 “這些小朋友的動作看上去還不是很整齊,但已經經過很長時間的鍛煉了。”季思波告訴記者,有的自閉癥兒童剛來時,老師和其溝通也很難。經常要將幾個小椅子疊在一起,讓孩子坐得高一些腳接觸不到地面,避免他們亂動做小動作。同時,老師要平視孩子的眼睛,嘗試著與他們交流,盡量讓老師和孩子的眼睛對視。
“一雙明亮的大眼睛渴望地看向我,期待和我來一個大大的擁抱,這一刻我很感動。”畢業于池州學院學前教育專業的孫娜告訴記者,就是這一感動,讓她留在阜陽翔飛特殊學校8年。
孫娜告訴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記者,她現在是阜陽翔飛特殊學校的教師,孤獨癥部主任。
2014年,她的一個閨蜜在阜陽翔飛做志愿者,在好閨蜜的引薦下,她也做了翔飛的志愿者,認識了季思波校長和王寧老師。
她記得初次來到翔飛,一個可愛的帥帥的充滿笑容的男孩子,用一雙明亮的大眼睛渴望地看向她,期待和她來一個大大的擁抱。這一刻她很感動。通過了解,她得知這個小男孩是一個自閉癥兒童。“是他的笑容感染了我,讓我決心從事特殊教育事業,把自己的青春獻給特殊的孩子們。”
孫娜說,8年的教學之路是充滿快樂的。例如,當孩子們從不會說“爸媽”這兩個字,到說出“今天是爸爸媽媽來送我上課”這樣一個完整的句子,這就讓她感到很快樂。這個過程大多很漫長,不過,經常有一個好的結果。
三年康復訓練后,不少孩子進入普通小學
采訪中,季思波告訴記者,自閉癥兒童經過康復訓練后,進入普通學校讀書是他最開心的事。
記得有一位媽媽給他寫了一封信,信中說“寶貝你把自己關進了房間,留給爸爸媽媽一片陰雨天。你吝惜每一句簡單的語言,喊一聲媽媽,真的太難。媽媽要怎樣做才能走進你的世界,怎樣讓你認知外面的世界。牽你的小手,和孤獨告別,是媽媽今生要做的一切……”這讓他深深地感受到了孩子們的父母承擔怎樣的壓力。
不過,讓大家高興的是,在這里經過三年康復訓練,不少孩子進入普通小學學習了。
阜陽市殘疾人康復研究中心培智班負責人王云表示,自閉癥又稱孤獨癥,病征包括不具備正常的社交能力、溝通能力、行為模式等,但只要早介入,通過科學的康復手段,可以讓自閉癥兒童更好成長,具備基本的學習生活能力,甚至達到接近正常人的水平。通過科學的康復訓練和教育引導,很多情況較好的孩子,完全可以進入普通學校,正常學習生活。
任剛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王振宇 攝影報道(文中涉及的家長和兒童均為化名)
編輯 王翠
請輸入驗證碼